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凝析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渗流规律、超覆评价方法及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2-26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凝析气藏开发方式现状第13-15页
        1.2.2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第15-18页
        1.2.3 油气藏密度分异研究第18-21页
        1.2.4 注入气体扩散理论研究第21-22页
        1.2.5 注入气体运移数值模拟研究第22-2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页
        1.3.2 研究思路和方案第24-26页
2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超覆现象及机理分析第26-35页
    2.1 不同注入气体运移特征研究第26-28页
        2.1.1 超临界CO_2气体运移特征第26-27页
        2.1.2 注入干气运移特征第27-28页
    2.2 干气超覆凝析气主要原因分析第28-30页
    2.3 影响干气超覆的动力学行为分析第30-33页
        2.3.1 干气与凝析气对流扩散行为第30-32页
        2.3.2 凝析气相变行为第32-33页
    2.4 影响干气超覆的储层物性和开采参数分析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超覆数学模型建立第35-48页
    3.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设第35-36页
    3.2 基本微分方程组第36-39页
        3.2.1 质量守恒方程第36-38页
        3.2.2 运动方程第38页
        3.2.3 超覆特性方程第38-39页
    3.3 辅助方程和定解条件第39-43页
        3.3.1 辅助方程第39-42页
        3.3.2 定解条件第42-43页
    3.4 气液相平衡计算第43-46页
    3.5 Maxwell-Stefan扩散系数计算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超覆数学模型数值解法第48-70页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8-53页
    4.2 修正Netwon-Raphson迭代法求解第53-54页
    4.3 模型求解中的主要控制措施第54-55页
        4.3.1 时间步长控制条件第54页
        4.3.2 物质平衡检验第54-55页
    4.4 模型程序化设计第55-57页
    4.5 理想模型计算分析第57-69页
        4.5.1 模拟基本参数第57-60页
        4.5.2 研究区域组分分布模拟结果第60-62页
        4.5.3 混合过渡带分析第62-64页
        4.5.4 不同注入气体的超覆规律第64-67页
        4.5.5 密度分异对注入干气超覆的影响第67-68页
        4.5.6 凝析气相变对注入干气超覆的影响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超覆评价方法研究第70-83页
    5.1 采气井井口压力评价第70-71页
    5.2 井下流体组分分析评价第71页
    5.3 注采井间超覆评价第71-73页
    5.4 气油比变化率评价第73页
    5.5 采气井产气剖面评价第73-74页
    5.6 理想模型注入干气超覆评价第74-81页
        5.6.1 采气井井口压力评价第74-75页
        5.6.2 垂向超覆评价第75-77页
        5.6.3 注采井间超覆评价第77-78页
        5.6.4 气油比变化率评价第78-80页
        5.6.5 相对产气量对比评价第80-81页
    5.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6 凝析气藏注入干气超覆优化调控技术研究第83-100页
    6.1 主控因素筛选及模拟参数第83-84页
    6.2 储层厚度因素对干气超覆影响分析第84页
    6.3 储层渗透率因素对干气超覆影响分析第84-85页
    6.4 储层非均质因素对注入干气超覆的影响第85-89页
        6.4.1 正韵律非均质储层第86-87页
        6.4.2 反韵律非均质储层第87-89页
    6.5 储层倾斜度因素对干气超覆影响分析第89-92页
    6.6 生产因素对注入干气超覆影响分析第92-95页
        6.6.1 生产压差第92页
        6.6.2 注采井距第92-93页
        6.6.3 射孔方式第93-95页
    6.7 正交试验设计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第95-98页
    6.8 注入干气超覆的优化调控技术第98-99页
    6.9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7 注入干气超覆理论在牙哈2区块的应用第100-119页
    7.1 牙哈2区块概况第100-101页
    7.2 牙哈2区块储层基本特征第101-103页
    7.3 牙哈2区块试验井组数值模拟第103-106页
    7.4 牙哈2区块注入干气超覆评价第106-112页
        7.4.1 采气井井口压力评价第107-108页
        7.4.2 采出井井下流体组分分析评价第108页
        7.4.3 气油比变化率评价第108-110页
        7.4.4 采气井产气剖面评价第110-112页
    7.5 牙哈2区块降低干气超覆措施分析第112-118页
        7.5.1 注采模式优化第112-113页
        7.5.2 射孔层段优化第113-115页
        7.5.3 注入方式优化第115页
        7.5.4 气井类型优化第115-118页
    7.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8 结论第119-122页
    8.1 结论第119-120页
    8.2 创新点第120-121页
    8.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5-13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尼日尔Termit盆地古近系Sokor2组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下一篇:掺杂对络合物和MOF-5储放氢性能影响的多尺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