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裂解通路和突触可塑性在大鼠抑郁发病和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5-9页
    第一部分 慢性应激和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对大鼠抑郁样发病及情绪相关脑区中tPA-BDNF-TrkB通路的影响第5-7页
    第二部分 mPFC神经环路Gray's Ⅰ型突触形态可塑性在大鼠抑郁发病和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中的变化研究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Part Ⅰ Effects of chronic stress and escitalopram treatment on the tPA-BDNF-TrkB pathway in rat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mood第9-11页
    Part Ⅱ Changes of Gray's Type Ⅰ synaptic plascity in rat mPFC network after stress and/or escitalopram treatment第11-15页
本论文主要缩略词第15-16页
前言第16-21页
文献综述1 BDNF与抑郁症第21-28页
文献综述2 tPA的溶栓外作用第28-33页
第一部分 慢性应激和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对大鼠抑郁样发病及情绪相关脑区中tPA-BDNF-TrkB通路的影响第33-71页
    1、研究背景第33-36页
    2、材料与方法第36-49页
        2.1 实验材料第36-38页
        2.2 动物分组、CUMS模型建立和评估第38-39页
        2.3 Real-Time PCR第39-43页
        2.4 western blot第43-46页
        2.5 免疫荧光第46-47页
        2.6 p11基因敲减第47-49页
    3、结果第49-66页
        3.1 动物模型行为学结果和CUMS模型筛选第49-52页
        3.2 各组动物情绪相关脑区BDNF裂解通路中重要蛋白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第52-65页
        3.3 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增殖结果第65页
        3.4 基因敲减结果分析第65-66页
    4、讨论第66-71页
第二部分 mPFC神经环路中Gray Ⅰ型突触形态可塑性在大鼠抑郁发病和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中的变化研究第71-97页
    1、研究背景第71-74页
    2、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2.1 实验材料第74-76页
        2.2 CUMS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估第76页
        2.3 透射电镜第76-77页
        2.4 western blot第77-78页
        2.5 统计分析第78页
    3、结果第78-89页
        3.1 CUMS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各组大鼠体重和蔗糖水偏爱的影响第78-79页
        3.2 CUMS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各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行为学的影响第79页
        3.3 CUMS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各组大鼠旷场实验中行为学的影响第79-80页
        3.4 各组大鼠神经环路相关脑区中突触形态学改变第80-85页
        3.5 突触超微结构与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相关性分析第85页
        3.6 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第85-89页
    4、讨论第89-97页
小结与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3页
作者简介第113页
研究生期间获奖及发表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柑橘珠心胚起始转录组分析及体细胞胚发生相关基因CsFUS3功能鉴定
下一篇:AngⅡ/AT1R与PI3K/Akt/eNOS信号通路在高血压心房结构重塑中的作用以及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房颤易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