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概况 | 第14-15页 |
1.3 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模型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多采样率数字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 多采样率系统辨识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参数辨识 | 第26-68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第28-30页 |
2.2.1 矢量控制中坐标变换 | 第28-29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29-30页 |
2.3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 第30-50页 |
2.3.1 多项式变换技术 | 第30-31页 |
2.3.2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参数回归模型 | 第31-33页 |
2.3.3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递推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 第33-37页 |
2.3.4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增广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 第37-46页 |
2.3.5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辅助模型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 第46-50页 |
2.4 永磁同步电机随机梯度辨识 | 第50-67页 |
2.4.1 永磁同步电机多新息随机梯度辨识 | 第51-61页 |
2.4.2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修正随机梯度算法 | 第61-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系统EKF转速估计 | 第68-80页 |
3.1 永磁同步电机输入多采样率状态空间描述 | 第68-71页 |
3.2 输入多采样率EKF算法 | 第71-73页 |
3.3 实验研究 | 第73-79页 |
3.3.1 仿真实验 | 第73-78页 |
3.3.2 验证实验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80-114页 |
4.1 离散时间系统准滑模控制 | 第80-83页 |
4.1.1 准滑动模态 | 第81页 |
4.1.2 存在性和可达性 | 第81-82页 |
4.1.3 基于趋近律的离散滑模控制 | 第82-83页 |
4.2 输入多采样率离散时间系统准滑模控制 | 第83-96页 |
4.2.1 系统描述及相关定义 | 第84-86页 |
4.2.2 输入多采样率系统趋近律及准滑模控制设计 | 第86-88页 |
4.2.3 鲁棒性分析 | 第88-89页 |
4.2.4 仿真实验 | 第89-96页 |
4.3 永磁同步电机输入多采样率准滑模控制 | 第96-113页 |
4.3.1 带终端吸引子输入多采样率准滑模控制器 | 第96-99页 |
4.3.2 仿真实验 | 第99-107页 |
4.3.3 验证实验 | 第107-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永磁同步电机多采样率模型预测控制 | 第114-133页 |
5.1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第114-118页 |
5.1.1 预测模型 | 第115页 |
5.1.2 滚动优化 | 第115-116页 |
5.1.3 反馈校正 | 第116页 |
5.1.4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预测控制 | 第116-118页 |
5.2 永磁同步电机输入多采样率模型预测控制 | 第118-124页 |
5.3 仿真实验 | 第124-130页 |
5.4 验证实验 | 第130-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9-150页 |
1. 论文情况 | 第149页 |
2. 科研项目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