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地区沙三段页岩油生成与赋存的模拟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美国页岩油研究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生排烃模拟实验 | 第11页 |
1.2.3 页岩油储集空间及赋存方式 | 第11-12页 |
1.3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3.1 罗家地区沙三下存在页岩油的可能性 | 第12-14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3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1.4.4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样品采集及模拟实验 | 第18-26页 |
2.1 模拟实验样品采集 | 第18-21页 |
2.1.1 样品采集区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1.2 采集样品特征 | 第19-21页 |
2.1.3 模拟样品选取 | 第21页 |
2.2 模拟实验前样品分析 | 第21-22页 |
2.2.1 荧光薄片分析 | 第21-22页 |
2.2.2 环境扫描电镜 | 第22页 |
2.3 生排烃模拟实验 | 第22-26页 |
2.3.1 样品制备及实验条件 | 第22-23页 |
2.3.2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3 实验流程 | 第24-26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6-51页 |
3.1 模拟实验前样品分析结果 | 第26-29页 |
3.1.1 荧光薄片分析 | 第26-27页 |
3.1.2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 第27-29页 |
3.2 生烃模拟实验结果 | 第29-41页 |
3.2.1 各组样品生排烃过程 | 第29-34页 |
3.2.2 各组样品生成液态烃组成差别 | 第34-35页 |
3.2.3 排出油和滞留烃饱和烃组分组成差异 | 第35-39页 |
3.2.4 模拟气态产物的组成分析 | 第39-41页 |
3.3 模拟实验后样品分析结果 | 第41-51页 |
3.3.1 荧光薄片观察 | 第41-46页 |
3.3.2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 第46-51页 |
第4章 生排烃作用与液态烃赋存状态 | 第51-66页 |
4.1 纹层状烃源岩 | 第51-56页 |
4.1.1 液态烃生排滞产率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4.1.2 排出油和滞留烃组成特征 | 第52-54页 |
4.1.3 储集空间与滞留烃赋存变化 | 第54-56页 |
4.2 层状烃源岩 | 第56-61页 |
4.2.1 液态烃生排滞产率变化特征 | 第57-58页 |
4.2.2 排出油和滞留烃组成特征 | 第58-59页 |
4.2.3 储集空间与滞留烃赋存变化 | 第59-61页 |
4.3 块状烃源岩 | 第61-63页 |
4.3.1 液态烃生排滞产率变化特征 | 第61页 |
4.3.2 排出油和滞留烃组成特征 | 第61-62页 |
4.3.3 储集空间与滞留烃赋存变化 | 第62-63页 |
4.4 滞留油赋存评价 | 第63-66页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