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简况 | 第9页 |
·常用烟气脱硫技术 | 第9-11页 |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0页 |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0页 |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0-11页 |
·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 | 第11-15页 |
·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 第11-12页 |
·国外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内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烟气脱硫微生物菌种及其特性 | 第12-14页 |
·微生物脱硫机理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菌种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菌株的富集、分离、纯化及筛选 | 第20页 |
·铁氧化率的测定 | 第20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0-22页 |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 第22页 |
·种子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种子的制备 | 第22页 |
·菌株的液体培养 | 第22页 |
·菌株培养基优化 | 第22页 |
·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 第22页 |
·SO_2浓度的测定 | 第22-23页 |
·SO_2脱除实验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1页 |
·亚铁离子浓度测定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页 |
·菌株的富集、分离、纯化及筛选 | 第24-25页 |
·菌种鉴定 | 第25-26页 |
·菌株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25-26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6页 |
·菌株培养基优化 | 第26-31页 |
·平板凝固剂的选择 | 第27页 |
·初始培养基的选择 | 第27-28页 |
·FeSO_4·7H_2O浓度对菌株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NH_4)_2SO_4浓度对菌株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9页 |
·K_2HPO_4浓度对菌株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MgSO_4·7H_2O浓度对菌株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30页 |
·KCl浓度对菌株亚铁氧化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 第31-34页 |
·种龄的优化 | 第31-32页 |
·其它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2-34页 |
·菌株N16的培养曲线 | 第34-35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SO_2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5-37页 |
·进口SO_2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气体流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6页 |
·Fe~(3+)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初始pH值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7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SO_2机理的分析 | 第37-41页 |
·SO_2的物理吸收作用 | 第38页 |
·Fe~(3+)溶液对SO_2的催化氧化作用 | 第38-39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Fe~(3+)的协同催化氧化作用 | 第39-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