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5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6-7页 |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7-8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 司法职业化与民主化的争论 | 第8-9页 |
(2) 司法与民主的关系 | 第9-10页 |
(3) 司法民主的理论 | 第10-11页 |
(4) 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 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司法民主出场 | 第15-22页 |
(一) 司法民主的政治表达 | 第15-17页 |
(二) 司法民主的法律表达 | 第17-19页 |
(三) 司法民主的社会表达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司法与民主的关系 | 第22-30页 |
(一) 古典民主类型 | 第22-24页 |
(1) 古典民主的理想 | 第22-23页 |
(2) 司法制度的特点 | 第23-24页 |
(二) 自由民主类型 | 第24-26页 |
(1) 自由民主的理想 | 第24-25页 |
(2) 司法制度的特点 | 第25-26页 |
(三) 协商民主类型 | 第26-27页 |
(1) 协商民主的理想 | 第26页 |
(2) 司法制度的特点 | 第26-27页 |
(四) 人民民主类型 | 第27-28页 |
(1) 人民民主的理想 | 第27-28页 |
(2) 司法制度的特点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两面性:民主性与法律性 | 第30-38页 |
(一) 民主性 | 第30-33页 |
(1) 培养公民精神 | 第30-32页 |
(2) 限制权力 | 第32页 |
(3) 代表民意 | 第32-33页 |
(二) 法律性 | 第33-37页 |
(1) 公民参与 | 第34页 |
(2) 选拔范围 | 第34-35页 |
(3) 选任程序化 | 第35页 |
(4) 独立性 | 第35-36页 |
(5) 庭审制度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司法民主视角下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与表达 | 第38-45页 |
(一)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的生成(1937——1949) | 第38-39页 |
(二)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初期的繁荣与衰落(1949——1965) | 第39-40页 |
(三)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的异化(1966——1976) | 第40页 |
(四)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的停滞(1977——1997) | 第40页 |
(五)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1998——2015) | 第40-41页 |
(六) 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代表的司法民主理论与实践统合的新契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 | 第41-42页 |
(七)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特征 | 第42-43页 |
(八) 人民当家作主、司法模式、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