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虚假诉讼罪的概念 | 第16-20页 |
2.1 虚假诉讼罪的由来 | 第16-17页 |
2.2 虚假诉讼罪的概念 | 第17-20页 |
3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 | 第20-30页 |
3.1 犯罪客体 | 第20-22页 |
3.1.1 犯罪客体之理论观点 | 第20-21页 |
3.1.2 犯罪客体之笔者观点 | 第21-22页 |
3.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22-26页 |
3.2.1 虚假诉讼罪基本行为构造 | 第23-24页 |
3.2.2 虚假诉讼行为类型分析 | 第24-25页 |
3.2.3 虚假诉讼行为的损害结果 | 第25-26页 |
3.2.4 虚假诉讼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 第26页 |
3.3 犯罪主体 | 第26-28页 |
3.3.1 单独主体 | 第26-27页 |
3.3.2 多方主体 | 第27-28页 |
3.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28-30页 |
4 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 | 第30-44页 |
4.1 罪与非罪认定 | 第30-33页 |
4.1.1 虚假诉讼罪之结果犯认定 | 第30页 |
4.1.2 虚假诉讼罪与恶意诉讼的区别 | 第30-33页 |
4.2 虚假诉讼罪的犯罪形态问题 | 第33-36页 |
4.2.1 虚假诉讼罪的预备 | 第33-34页 |
4.2.2 虚假诉讼罪的未遂 | 第34-35页 |
4.2.3 虚假诉讼罪的中止 | 第35页 |
4.2.4 虚假诉讼罪的既遂 | 第35-36页 |
4.3 虚假诉讼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 第36-38页 |
4.4 虚假诉讼罪的罪数问题 | 第38-39页 |
4.5 虚假诉讼罪与其他罪名的区别 | 第39-44页 |
4.5.1 虚假诉讼罪与诈骗罪 | 第39-42页 |
4.5.2 虚假诉讼罪与伪证罪 | 第42-44页 |
5 虚假诉讼罪的立法完善 | 第44-48页 |
5.1 国外立法的启示 | 第44-45页 |
5.2 我国虚假诉讼罪的完善 | 第45-48页 |
5.2.1 明确规定涉案诉讼范围 | 第45-46页 |
5.2.2 增加虚假诉讼行为的类型规定 | 第46-47页 |
5.2.3 财产型虚假诉讼行为的犯罪数额规定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