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3页 |
2.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2.1.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1.2 COSO框架 | 第25-27页 |
2.1.3 内部控制的原则与作用 | 第27-28页 |
2.1.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 第28-30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 | 第30-3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30-31页 |
2.2.2 委托代理成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3章 C汽车运输集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 第33-45页 |
3.1 汽车运输行业分析 | 第33-35页 |
3.1.1 行业特点 | 第33-34页 |
3.1.2 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 第34-35页 |
3.2 C集团概况 | 第35-37页 |
3.2.1 公司简介 | 第35-36页 |
3.2.2 公司组织架构 | 第36-37页 |
3.3 公司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 | 第37-39页 |
3.3.1 公司固定资产现状 | 第37-38页 |
3.3.2 公司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 第38-39页 |
3.4 公司各环节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 第39-45页 |
3.4.1 固定资产购置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第40-41页 |
3.4.2 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第41-42页 |
3.4.3 固定资产处置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第42-43页 |
3.4.4 固定资产清查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第43-45页 |
第4章 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45-53页 |
4.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 | 第45-46页 |
4.1.1 集团上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 第45-46页 |
4.1.2 公司人力资源政策陈旧 | 第46页 |
4.2 缺乏较为全面专业的风险评估 | 第46-48页 |
4.2.1 内部车辆调配时风险识别不到位 | 第47-48页 |
4.2.2 车辆运营风险应对不够全面 | 第48页 |
4.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不够强化 | 第48-50页 |
4.3.1 运输车辆购置、维修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 | 第48-49页 |
4.3.2 车辆日常会计核算控制不到位 | 第49-50页 |
4.4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不够顺畅 | 第50-51页 |
4.4.1 车辆管理相关部门信息管理平台关联性不强 | 第50-51页 |
4.4.2 分公司信息管理平台的更新维护不及时 | 第51页 |
4.5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健全 | 第51-53页 |
4.5.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欠缺合理 | 第51-52页 |
4.5.2 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工作不到位 | 第52-53页 |
第5章 完善C集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建议 | 第53-63页 |
5.1 改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 第53-55页 |
5.1.1 强化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意识 | 第53-54页 |
5.1.2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第54-55页 |
5.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 第55-57页 |
5.2.1 对内部车辆调配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识别工作 | 第55-56页 |
5.2.2 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应对车辆运营风险 | 第56-57页 |
5.3 完善控制措施并加大控制活动的力度 | 第57-59页 |
5.3.1 完善运输车辆预算管理体系 | 第57-58页 |
5.3.2 加强运输车辆会计核算控制力度 | 第58-59页 |
5.4 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 | 第59-61页 |
5.4.1 构建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 第59-60页 |
5.4.2 重视分公司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 第60-61页 |
5.5 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 第61-63页 |
5.5.1 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 第61页 |
5.5.2 明确内部控制监督部门职责并加以考核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