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识字教材对比研究 | 第11-12页 |
(二) 识字教材用字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13页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五、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用字统计分析 | 第15-26页 |
(一) 长春版教材教材用字整体分布情况 | 第15-22页 |
1. 总体用字面貌 | 第15-17页 |
2. 教材总体用字复现情况 | 第17-19页 |
3. 单册教材用字复现状况 | 第19-20页 |
4. 册际用字复现状况 | 第20-21页 |
5. 未延续使用字的出现 | 第21-22页 |
(二) 教材用字情况与《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的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三) 教材用字情况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对比分析 | 第23-24页 |
(四) 教材用字与人教版用字总体对比分析 | 第24-26页 |
二、小学生识字起点用字状况调查 | 第26-32页 |
(一) 小学生识字起点水平调查 | 第26-29页 |
1、调查基本识字情况 | 第26-27页 |
2、调查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二) 小学生书面写作用字调查 | 第29-32页 |
1、调查基本情况 | 第29页 |
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29-32页 |
三、教材用字分布与小学生用字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 | 第32-35页 |
(一) 教材用字与学生用字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1. 字量方面 | 第32-33页 |
2. 字种 | 第33页 |
3. 字序 | 第33-34页 |
(二) 结合教材用字出现的现象提出解决方法 | 第34-35页 |
1.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第34页 |
2. 渗透汉字学习规律 | 第34页 |
3. 尊重汉字自身规律 | 第34-35页 |
四、教材用字布局与小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一) 教材用字字序与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二) 教材用字笔画与学生识字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36-38页 |
(三) 教材用字的结构与学生识字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五、教材中教学用字分布不合理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够完善 | 第39页 |
1、课程标准中对识字的字种缺乏要求 | 第39页 |
2、课程标准缺乏统一的基础教育生字位序表 | 第39页 |
(二) 缺乏对现代汉字学理论的认识 | 第39-40页 |
(三) 忽视对儿童认知规律的使用 | 第40-41页 |
(四) 缺乏实践性 | 第41-43页 |
六、教材用字合理分布的策略研究 | 第43-48页 |
(一) 教材用字的合理分布原则 | 第43-45页 |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第43页 |
2、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 | 第43-44页 |
3、遵循儿童的认知心理 | 第44-45页 |
4、学以致用 | 第45页 |
(二) 教材教学用字合理分布的方法 | 第45-48页 |
1、“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分布识字量 | 第45-46页 |
2、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合理分布字种 | 第46页 |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 第46页 |
4、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编写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