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

乐器学视域下的壮族七弦琴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4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8页
    二、课题研究综述第8-12页
        (一) 辞典、志书类的壮族七弦琴研究第9页
        (二) 著述类的壮族七弦琴研究第9-10页
        (三) 论文类的壮族七弦琴研究第10-12页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四、研究的方法与特色第13-14页
第一章 壮族七弦琴源流考辨第14-26页
    一、壮族七弦琴起源诸说第14-15页
        (一) 壮族七弦琴出于轧筝说第14-15页
        (二) 壮族七弦琴土生土长说第15页
    二、壮族七弦琴与轧筝的关系第15-20页
        (一) 文献记载中的轧筝第15-17页
        (二) 出土文物中的轧筝第17-19页
        (三) 壮族七弦琴的族属第19-20页
    三、壮族七弦琴的共时比较第20-23页
        (一) 福建文枕琴与壮族七弦琴的异同第21页
        (二) 山西轧筝与壮族七弦琴的异同第21-22页
        (三) 山东挫琴与壮族七弦琴的异同第22页
        (四) 河南轧筝与壮族七弦琴的异同第22-23页
    四、壮族七弦琴的源流推论第23-26页
        (一) 民族迁徙第23-24页
        (二) 战争军队第24页
        (三) 偶然事件第24-26页
第二章 壮族七弦琴的田野寻踪第26-51页
    一、壮族七弦琴的空间建构第26-27页
        (一) 地理环境第26-27页
        (二) 文化概貌第27页
    二、壮族七弦琴的历史发展探寻第27-31页
        (一) 壮族七弦琴的流传初期第28-29页
        (二) 壮族七弦琴的兴盛时期第29-30页
        (三) 壮族七弦琴的衰弱时期第30页
        (四) 老艺人韦联登保留时期第30-31页
    三、壮族七弦琴的音乐学研究第31-38页
        (一) 壮族七弦琴形制结构第31-34页
        (二) 壮族七弦琴音响形态第34页
        (三) 壮族七弦琴表演形态第34-35页
        (四) 壮族七弦琴音乐形态第35-38页
    四、壮族七弦琴改良的实践第38-47页
        (一) 彭民雄改良的拉筝第38-39页
        (二) 张颖中与黄仲裕改良的琤尼第39-46页
        (三) 孔宪钊改良的“七弦琴”第46-47页
    五、壮族七弦琴文化内涵第47-51页
        (一) 情歌的象征第48页
        (二) 迎新的标志第48-49页
        (三) 民族精神的表达第49页
        (四) 悲壮与凄美的传奇第49-51页
第三章 壮族七弦琴变迁的思考第51-60页
    一、壮族七弦琴为何消失第51-54页
        (一) 文化内因与外因第51-52页
        (二) 乐器硬件与软件第52-54页
    二、壮族七弦琴变迁的原因第54-56页
        (一) 历史变迁维度第54-55页
        (二) 地域变迁维度第55页
        (三) 政治变迁维度第55-56页
    三、壮族七弦琴改良转型思考第56-60页
        (一) 改良乐器质变的评价第56-57页
        (二) 改良乐器所面临的困境第57页
        (三) 改良乐器的发展思考第57-60页
第四章 壮族七弦琴复兴的启示第60-67页
    一、传承壮族七弦琴乐器学的价值第60-62页
        (一) 乐器制作工艺第60页
        (二) 创作器乐曲目第60-61页
        (三) 培养演奏者第61-62页
    二、发挥壮族七弦琴音乐文化的价值第62-64页
        (一) 突显七弦琴音乐史学价值第62页
        (二) 增强七弦琴文化自觉与认同感第62-63页
        (三) 重视教育传承与展演第63-64页
    三、构建壮族七弦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64-67页
        (一) 建设七弦琴非遗保护区第64页
        (二) 创建七弦琴非遗创意产业第64-65页
        (三) 融合七弦琴非遗旅游产业第65-67页
结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一第71-74页
附录二第74-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建中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演奏研究
下一篇: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的艺术特征分析及演唱版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