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热电联供型微网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微能源网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于经典场景集的风光水虚拟电厂协调调度模型 | 第17-29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经典场景集生成的算法 | 第17-19页 |
2.2.1 基于Wasserstein距离指标的最优离散 | 第17-18页 |
2.2.2 场景缩减 | 第18-19页 |
2.3 含风光水的虚拟电厂协调调度模型 | 第19-22页 |
2.3.1 虚拟电厂孤岛运行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3.2 虚拟电厂并网运行的数学模型 | 第21页 |
2.3.3 计算流程 | 第21-22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22-28页 |
2.4.1 算例说明 | 第22-23页 |
2.4.2 虚拟电厂孤岛运行的情况 | 第23-26页 |
2.4.3 虚拟电厂并网运行的情况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考虑热负荷二维可控性的微网热电协调调度 | 第29-44页 |
3.1 概述 | 第29-30页 |
3.2 用户热舒适度的PMV指标 | 第30页 |
3.3 供热系统的热惯性 | 第30-31页 |
3.4 微网热电协调调度模型 | 第31-36页 |
3.4.1 CHP型微网的组成及运行原理 | 第31-33页 |
3.4.2 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4.3 热电协调调度流程 | 第35-36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6-42页 |
3.5.1 算例说明 | 第36-38页 |
3.5.2 热负荷二维可控性对孤网运行微网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3.5.3 热负荷二维可控性对并网运行微网的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冷热电气多能互补的微能源网鲁棒优化调度的数学建模 | 第44-57页 |
4.1 概述 | 第44-45页 |
4.2 鲁棒线性优化理论 | 第45-46页 |
4.3 微网能源中的关键技术 | 第46-49页 |
4.3.1 P2G技术 | 第46-47页 |
4.3.2 热舒适度指标 | 第47-48页 |
4.3.3 供热系统的ARMA模型 | 第48-49页 |
4.3.4 供冷系统的热响应模型 | 第49页 |
4.4 微能源网协调调度优化模型 | 第49-55页 |
4.4.1 微能源网的基本架构 | 第49-50页 |
4.4.2 微能源网孤岛运行的数学模型 | 第50-54页 |
4.4.3 微能源网并网运行的数学模型 | 第54页 |
4.4.4 微能源网优化调度模型的鲁棒对等转化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总结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