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在建工程抵押的价值确认 | 第14-16页 |
1.2.2 在建工程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16-18页 |
1.2.3 在建工程风险评估及防范 | 第18-19页 |
1.2.4 小结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3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在建工程价值解析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在建工程 | 第23页 |
2.1.2 在建工程抵押 | 第23-24页 |
2.1.3 在建工程风险 | 第24页 |
2.1.4 在建工程抵押价值 | 第24页 |
2.1.5 BIM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2.1 价值理论 | 第25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5-26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页 |
2.3 在建工程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2.3.1 在建工程特殊性表现 | 第26-27页 |
2.3.2 在建工程特殊性对其价值的影响 | 第27页 |
2.4 在建工程的风险 | 第27-30页 |
2.4.1 在建工程的风险分类 | 第27-29页 |
2.4.2 在建工程的风险对其抵押价值评估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银行视角下在建工程抵押价值评估过程 | 第31-46页 |
3.1 银行视角下在建工程抵押的范围界定 | 第31-32页 |
3.1.1 目前我国对在建工程抵押范围的构成存在争议 | 第31页 |
3.1.2 银行角度下的在建工程抵押范围 | 第31-32页 |
3.2 银行视角下在建工程抵押价值类型的确认 | 第32-34页 |
3.2.1 传统价值类型对在建工程抵押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银行视角下价值类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3.3 银行视角下对在建工程的风险度量 | 第34-36页 |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3.3.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5页 |
3.3.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5-36页 |
3.3.4 层次总排序 | 第36页 |
3.3.5 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 | 第36页 |
3.3.6 计算风险系数 | 第36页 |
3.4 银行视角下在建工程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 第36-45页 |
3.4.1 传统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2 银行视角对在建工程抵押价值评估有更高的要求 | 第38-39页 |
3.4.3 基于BIM构建在建工程抵押评估方法 | 第39-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46-58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46页 |
4.2 基于BIM的在建工程价值评估过程 | 第46-51页 |
4.2.1 计算土地成本 | 第46-47页 |
4.2.2 计算已完工建安工程费用 | 第47-51页 |
4.2.3 计算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投资利息 | 第51页 |
4.2.4 计算销售税金和投资利润 | 第51页 |
4.2.5 评估在建工程价值 | 第51页 |
4.3 风险系数的计算 | 第51-56页 |
4.4 综合风险因素后的在建工程抵押价值确认 | 第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1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