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玻璃直边磨削设备与刀具半径补偿简介 | 第12-17页 |
1.2.1 玻璃直边磨削设备分类 | 第12-14页 |
1.2.2 玻璃直边磨削设备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刀具半径补偿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论文的总体框架与重点内容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17页 |
1.3.2 论文的重点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玻璃直边磨削刀补控制算法研究 | 第19-33页 |
2.1 玻璃刀具半径补偿研究 | 第19-21页 |
2.1.1 刀具半径补偿方式 | 第20页 |
2.1.2 玻璃直边磨削刀补原理 | 第20-21页 |
2.2 直线和圆弧刀补算法 | 第21-24页 |
2.2.1 玻璃轮廓为直线时刀补算法 | 第21-23页 |
2.2.2 玻璃轮廓为圆弧时刀补算法 | 第23-24页 |
2.3 NURBS曲线刀补算法 | 第24-29页 |
2.3.1 NURBS曲线的定义与性质 | 第25-26页 |
2.3.2 NURBS曲线的导矢推导 | 第26-27页 |
2.3.3 NURBS曲线等距曲线的计算 | 第27-28页 |
2.3.4 玻璃轮廓为NURBS曲线的加工数据计算 | 第28-29页 |
2.4 玻璃磨削过程中的过切问题研究 | 第29-31页 |
2.5 刀补程序的实现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整机研究 | 第33-47页 |
3.1 玻璃直边磨削工艺研究 | 第33-35页 |
3.1.1 玻璃直边磨削工艺分析 | 第33-34页 |
3.1.2 玻璃直边磨削原理 | 第34-35页 |
3.2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功能结构研究 | 第35-37页 |
3.2.1 功能研究 | 第35页 |
3.2.2 机构组成 | 第35-37页 |
3.3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及控制流程 | 第37-41页 |
3.3.1 刀具上下移动装置 | 第37-38页 |
3.3.2 前后移动装置 | 第38-39页 |
3.3.3 玻璃旋转装置 | 第39-40页 |
3.3.4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控制流程 | 第40-41页 |
3.4 玻璃上下料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 第41-46页 |
3.4.1 玻璃上料装置 | 第42-44页 |
3.4.2 玻璃上下料装置控制流程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7-63页 |
4.1 控制系统整体硬件结构组成 | 第47-48页 |
4.2 PLC与运动控制器的选型及参数设定 | 第48-51页 |
4.2.1 PLC的选型 | 第48-49页 |
4.2.2 运动控制器的选型 | 第49-50页 |
4.2.3 简易运动控制器的参数设定 | 第50-51页 |
4.3 伺服系统设计 | 第51-54页 |
4.3.1 伺服系统与伺服电机简介 | 第51-52页 |
4.3.2 伺服系统与伺服电机的选型 | 第52-54页 |
4.4 伺服系统接口电路与控制电源回路设计 | 第54-56页 |
4.4.1 伺服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4.4.2 控制电源回路设计 | 第56页 |
4.5 变频器与滤波器的选型 | 第56-58页 |
4.5.1 变频器的选型 | 第56-57页 |
4.5.2 滤波器的选型 | 第57-58页 |
4.6 控制柜布局设计 | 第58-62页 |
4.6.1 一号控制柜布局设计 | 第58-60页 |
4.6.2 二号控制柜布局设计 | 第60-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及玻璃花型软件设计 | 第63-72页 |
5.1 玻璃直边磨削装置下位机总体构架设计 | 第63页 |
5.2 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63-65页 |
5.2.1 控制软件简介 | 第63-64页 |
5.2.2 可编程控制器与伺服参数设置 | 第64-65页 |
5.3 模块化编程 | 第65-68页 |
5.3.1 编程方式的选择 | 第65-66页 |
5.3.2 程序编写 | 第66-68页 |
5.4 玻璃花型软件设计 | 第68-71页 |
5.4.1 软件研发的意义 | 第68页 |
5.4.2 软件的特点以及功能组成 | 第68-70页 |
5.4.3 软件实现的部分花型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6.1 总结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