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改善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昆明市C社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一、研究背景第8-1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10页
        1. 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第8-9页
        2. 流动人口早期家庭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第9-10页
        3.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第10页
    (二) 研究目的第10-11页
二、主要概念及文献回顾第11-18页
    (一) 主要概念界定第11-12页
        1. 流动家庭第11页
        2. 婴幼儿第11页
        3. 教养方式第11-12页
    (二) 文献回顾第12-18页
        1. 国内外研究表明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利于婴幼儿成长第12-13页
        2. 国内外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建立利于婴幼儿成长第13-14页
        3. 流动人口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养方式的不足和建议上第14-15页
        4. 社会工作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研究强调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介入路径第15-16页
        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第16-18页
三、研究理论基础第18-23页
    (一)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18-19页
        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第18-19页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19页
    (二) 社会学习理论第19-23页
        1.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0-21页
        2.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框架第21-22页
        3. 社会学习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22-23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32页
    (一) 研究内容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6页
        1. 行动研究法第23-25页
        2. 问卷调查法第25-26页
        3. 观察法第26页
        4. 访谈法第26页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第26-32页
        1. 问卷调查对象第27页
        2. 访谈对象第27-29页
        3. 干预对象第29-32页
五、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第32-41页
    (一) 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9页
        1. 家长对孩子了解和重视不够第32-33页
        2. 家长对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不足第33-36页
        3. 家长对孩子的奖惩方式单一第36-37页
        4. 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足第37-39页
    (二) 影响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的因素分析第39-41页
        1. 流动家庭婴幼儿家长未能提供较好的教养环境第39-40页
        2. 流动家庭婴幼儿家长的教养责任意识薄弱且模糊化第40-41页
六、改善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的实践第41-55页
    (一) 服务目标第41页
    (二) 服务方案设计第41-42页
    (三) 服务实施过程第42-49页
        1. 协助家长检视和理清自身教养状况第42-44页
        2. 社工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教养信息第44-45页
        3. 社工示范和引导相关教养技巧第45-46页
        4. 及时强化家长的正向教养行为第46-47页
        5. 协助家长积极利用家庭中的资源第47-48页
        6. 布置家庭作业以促进家长教养行为的转变第48-49页
    (四) 服务的效果第49-55页
        1. 家长的教养态度转变且对孩子的了解增多第50页
        2. 家长对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增多第50-51页
        3. 家长对孩子的奖惩方式更多样恰当第51-52页
        4. 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增多第52-53页
        5. 流动家庭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得到改善第53-55页
七、结论与反思第55-61页
    (一) 研究结论第55-56页
    (二) 实践反思第56-60页
        1. 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开展服务的基础第56-57页
        2. 提高流动家庭婴幼儿父亲教养子女的积极性是服务难点第57-58页
        3. 优势视角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第58-59页
        4. 环境因素对流动家庭婴幼儿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可忽视第59-60页
    (三) 研究不足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76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65-67页
    附录二:服务方案第67-76页
        (一) 个案服务方案第67-68页
        (二) 小组服务方案第68-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姓氏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分析—通过历史计量视角
下一篇:乡村精英的人情往来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基于湖南省G村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