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A县检察机关办理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案件基本情况分析 | 第9-12页 |
(一)犯罪主体:中青年男性、文化层次低 | 第9页 |
(二)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 | 第9-10页 |
(三)案发原因:例行检查、事故引发 | 第10页 |
(四)量刑因素:酒精含量、实际危害 | 第10页 |
(五)判决情况:适用缓刑不均衡 | 第10-12页 |
二、A县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居高不下的原因 | 第12-16页 |
(一)侥幸心理作祟 | 第12-13页 |
(二)认识存在误区 | 第13-14页 |
(三)机动车管理缺位 | 第14-15页 |
(四)打击力度不够 | 第15-16页 |
三、醉酒危险驾驶行为判断或处理的现实困境 | 第16-19页 |
(一)入罪过于机械 | 第16页 |
(二)证据规则不明确 | 第16-17页 |
(三)量刑不一致 | 第17-18页 |
(四)处罚不均衡 | 第18-19页 |
四、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应考衡的要素 | 第19-30页 |
(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定量刑情节 | 第19-23页 |
1、自首适用 | 第19-21页 |
2、犯罪形态 | 第21-23页 |
(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23-27页 |
1、“醉酒”——酒精含量 | 第23-24页 |
2、“驾驶"——行为动作 | 第24-25页 |
3、“结果”——损害情况 | 第25-27页 |
(三)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环境因素 | 第27-30页 |
1、“道路”——空间要素 | 第27-28页 |
2、“机动车”——交通工具 | 第28-30页 |
五、破解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执法困境的建议 | 第30-39页 |
(一)正确理解“醉驾入刑”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二)适用统一标准,准确定罪量刑 | 第33-35页 |
(三)以证据证明力为中心,确定证据规则 | 第35-37页 |
(四)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