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强低合金钢的开发 | 第12-13页 |
1.3 含Mo和W的高强度低合金钢 | 第13-15页 |
1.4 MC型碳化物的析出行为 | 第15-17页 |
1.4.1 MC型碳化物在奥氏体中的析出行为 | 第15页 |
1.4.2 MC型碳化物的相间析出与铁素体过饱和析出 | 第15-17页 |
1.5 Mo和W对MC型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17-20页 |
1.5.1 Mo对MC型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2 W对MC型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18-20页 |
1.6 MC型碳化物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20-22页 |
1.7 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24-26页 |
2.1.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4-26页 |
2.1.2 广义梯度近似 | 第26页 |
2.2 原材料准备 | 第26-27页 |
2.2.1 冶炼及锻造 | 第26页 |
2.2.2 均匀化处理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3.1 PTT曲线及CCT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2.3.2 热机械处理 | 第27-28页 |
2.3.3 金相观察 | 第28页 |
2.3.4 EBSD分析 | 第28页 |
2.3.5 TEM分析 | 第28-29页 |
2.3.6 三维原子探针及分析 | 第29页 |
2.3.7 物理化学相分析 | 第29-30页 |
2.3.8 材料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Nb, Mo)C/γ-Fe界面体系 | 第31-41页 |
3.2.1 超胞的建立 | 第31-34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2.3 模型优化 | 第39-41页 |
3.3 (Ti, W)C/γ-Fe界面体系 | 第41-45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5-47页 |
第4章 Nb-Mo、Ti-W微合金钢奥氏体中碳化物析出行为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Nb-Mo钢形变诱导析出行为 | 第47-50页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4.3 Ti-W钢的形变诱导析出行为 | 第50-61页 |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3.2 PTT曲线 | 第51-54页 |
4.3.3 析出相表征 | 第54-61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Ti-W微合金热轧板的力学性能与微结构 | 第63-79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5.3.1 热轧试样的力学性能 | 第65-67页 |
5.3.2 热轧试样的组织 | 第67-68页 |
5.3.3 热轧试样中的碳化物析出 | 第68-70页 |
5.4 W元素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70-76页 |
5.4.1 W元素对CCT曲线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2 W元素对组织演变的影响 | 第71-73页 |
5.4.3 W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5.4.4 析出相表征 | 第75-76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