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镁的概述 | 第12-13页 |
1.2 镁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镁对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4-19页 |
1.3.1 镁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2 镁对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15页 |
1.3.3 镁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4 镁元素的运输及一些元素之间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3.5 镁元素对于酶的活化作用 | 第18-19页 |
1.4 土壤中镁元素的含量 | 第19页 |
1.5 草莓缺乏镁元素症状 | 第19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2 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2.3 形态指标调查及重量测定 | 第22页 |
2.4 叶绿素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5 可溶性糖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6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7 丙二醛含量的测量 | 第23-24页 |
2.8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9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4-25页 |
2.10 草莓植株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5页 |
2.11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6页 |
3.1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6-33页 |
3.1.1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表型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2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株高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叶片生长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4 不同浓度的硫酸镁对草莓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5 镁对草莓植株新茎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硫酸镁对草莓植株叶绿素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 不同浓度硫酸镁处理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1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净光合速率影响 | 第37页 |
3.3.2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3.4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不同浓度的镁对草莓植株鲜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1 不同浓度的镁对八倍体凤梨草莓鲜重的影响 | 第40页 |
3.4.2 施用硫酸镁对二倍体森林草莓植株鲜重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不同浓度的镁对草莓植株干重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1 不同浓度的硫酸镁对草莓植株地上干重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2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地下干重的影响 | 第42页 |
3.5.3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镁对草莓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43-45页 |
3.7 镁对于草莓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8 硫酸镁对草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3.8.1 硫酸镁对八倍体凤梨草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8.2 硫酸镁对二倍体森林草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9 镁对盆栽草莓植株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9.1 镁对八倍体凤梨草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9.2 镁对二倍体森林草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10 镁对盆栽草莓植株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3.10.1 镁对八倍体森林草莓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10.2 镁对二倍体凤梨草莓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11 镁对草莓植株叶片中元素的相互影响 | 第54-56页 |
3.11.1 施用硫酸镁对草莓叶片中镁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3.11.2 镁元素对草莓中叶片中钾、钙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4.1 镁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1 硫酸镁对草莓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56页 |
4.1.2 镁对草莓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3 镁对植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7页 |
4.2 镁对草莓植株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镁对植株逆境生理的影响 | 第58页 |
4.4 镁对草莓植株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 镁与草莓植株对钾、钙元素吸收影响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