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诗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随园诗话》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 第11-14页 |
第一章 诗歌本体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诗歌本体之基础 | 第14-17页 |
一、尊孔疑儒 | 第14-16页 |
二、道家思想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二节“性灵说”与当时各诗论的联系 | 第17-22页 |
一、王士祯“神韵说” | 第17-19页 |
二、沈德潜“格调说” | 第19-21页 |
三、翁方纲“肌理说” | 第21-22页 |
第三节“性灵说”的内涵 | 第22-28页 |
一、性情 | 第23-25页 |
二、灵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诗歌创作论 | 第28-44页 |
第一节 诗歌创作原则 | 第28-32页 |
一、推陈出新 | 第28-29页 |
二、诗文贵曲 | 第29-31页 |
三、以意为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创作主体要求 | 第32-38页 |
一、博学 | 第33-34页 |
二、精思 | 第34-36页 |
三、神悟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创作表达方式 | 第38-44页 |
一、重“真” | 第38-39页 |
二、求“活” | 第39-41页 |
三、白描及口语化 | 第41-44页 |
第三章 诗歌批评论 | 第44-60页 |
第一节 批评标准 | 第44-50页 |
一、动“情” | 第44-46页 |
二、重“趣” | 第46-47页 |
三、尚“清” | 第47-50页 |
第二节 批评方法 | 第50-55页 |
一、摘句批评 | 第50-51页 |
二、鉴赏批评 | 第51-53页 |
三、戒偏 | 第53-55页 |
第三节 闺阁诗评价 | 第55-60页 |
一、清代闺阁诗的创作 | 第55-56页 |
二、袁枚对闺阁诗的重视 | 第56-58页 |
三、袁枚闺阁诗评价的特点 | 第58-60页 |
结语:《随园诗话》的影响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