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关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 第11-12页 |
1.3.2 关于朗读的研究 | 第12页 |
1.3.4 关于《朗读者》、《见字如面》的个案分析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4-32页 |
2.1 国内综艺节目的文化转向 | 第14-18页 |
2.1.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 | 第14-18页 |
2.1.2 语言类文化节目新宠 | 第18页 |
2.2 电视朗读节目的界定 | 第18-23页 |
2.2.1 我国源远流长的诵读文化 | 第19页 |
2.2.2 语态的嬗变:“读”与“诵” | 第19-22页 |
2.2.3 电视朗读节目的界定 | 第22-23页 |
2.3 电视朗读节目的特征辨析 | 第23-28页 |
2.3.1 体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性特征 | 第23-26页 |
2.3.2 区别于朗读剧、广播剧的个性特征 | 第26-27页 |
2.3.3 与访谈节目、真人秀节目的相似特征 | 第27-28页 |
2.4 朗读的电视化传播研究 | 第28-32页 |
2.4.1 朗读传播的内在性 | 第28-29页 |
2.4.2 朗读传播的必要性 | 第29页 |
2.4.3 电视媒介传播特点 | 第29-30页 |
2.4.4 用朗读电视化传播文化的意义 | 第30-32页 |
3 国内新兴电视朗读节目分析 | 第32-58页 |
3.1 朗读的电视化内容构建 | 第32-41页 |
3.1.1 以文化为核心构建 | 第33-37页 |
3.1.2 不局限内容和文体 | 第37-38页 |
3.1.3 背景和故事多线并行 | 第38-39页 |
3.1.4 主题明确 | 第39-41页 |
3.2 朗读的电视化渠道 | 第41-44页 |
3.2.1 朗读和访谈并行 | 第41-42页 |
3.2.2 全民参与的“朗读场” | 第42-44页 |
3.3 朗读节目的主体构建 | 第44-47页 |
3.3.1 朗读嘉宾多样化 | 第44-45页 |
3.3.2 朗读组合合理化 | 第45-47页 |
3.4 电视朗读节目的艺术性表达 | 第47-54页 |
3.4.1 全新的朗读场构建 | 第48-50页 |
3.4.2 务实的栏目包装 | 第50-51页 |
3.4.3 简洁的镜头语言 | 第51-52页 |
3.4.4 特有的音乐元素 | 第52-54页 |
3.5 电视朗读节目的主持人分析 | 第54-58页 |
3.5.1 主持人在朗读节目中的访谈定位 | 第54-56页 |
3.5.2 主持人在朗读节目中的作用 | 第56-58页 |
4 国内电视朗读节目的发展策略建议 | 第58-66页 |
4.1 朗读节目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4.1.1 创新元素缺乏 | 第58-59页 |
4.1.2 难以平衡的两端:感官刺激与文化内涵 | 第59-61页 |
4.1.3 口碑与收视不平衡 | 第61-62页 |
4.1.4 “拿来主义”干扰节目发展 | 第62页 |
4.2 电视朗读节目发展策略 | 第62-66页 |
4.2.1 加强自身特色、持续创新 | 第62-63页 |
4.2.2 实现收视与收益的平衡 | 第63-64页 |
4.2.3 发挥多元媒介融合优势,树立“朗读”品牌 | 第64页 |
4.2.4 坚持树立媒介文化责任意识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