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1.2.1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 第13-14页 |
1.2.2 PPP项目政府监管 | 第14页 |
1.2.3 PPP项目政府审计 | 第14-16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本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PPP模式建设项目政府审计理论框架分析 | 第19-29页 |
2.1 PPP模式建设项目政府审计内涵 | 第19-22页 |
2.1.1 PPP模式 | 第19-22页 |
2.1.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 第22页 |
2.1.3 PPP模式建设项目审计 | 第22页 |
2.2 政府审计需求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论 | 第24页 |
2.3 政府审计介入PPP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9页 |
2.3.1 政府审计是PPP项目治理中的重要监管方 | 第24-26页 |
2.3.2 政府审计介入PPP项目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 | 第26-29页 |
3 我国PPP项目审计现状调查分析 | 第29-35页 |
3.1 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及审计现状 | 第29-30页 |
3.2 基于调查问卷的现状分析 | 第30-35页 |
3.2.1 缺乏专门针对PPP项目的审计机制 | 第31-32页 |
3.2.2 政府审计人员对PPP项目缺乏基本了解 | 第32-33页 |
3.2.3 政府审计缺乏监管动力 | 第33-35页 |
4 广东省珠江流域污水处理PPP项目审计调查案例分析 | 第35-47页 |
4.1 案例背景及适用性分析 | 第35-36页 |
4.2 项目审计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4.2.1 审计目标及内容 | 第37页 |
4.2.2 审计模式 | 第37-38页 |
4.3 审计实际开展情况 | 第38-43页 |
4.3.1 审前准备阶段 | 第38-40页 |
4.3.2 审计实施阶段 | 第40-42页 |
4.3.3 审计报告阶段 | 第42-43页 |
4.4 珠江流域污水处理PPP项目专项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4.4.1 审计介入时间滞后,难以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 第43-44页 |
4.4.2 审计缺乏法定授权,相关单位消极配合 | 第44页 |
4.4.3 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不够,效果不足 | 第44-45页 |
4.4.4 审计任务繁重,资源不足 | 第45页 |
4.4.5 审计缺乏后续跟踪,整改不足 | 第45-46页 |
4.4.6 绩效审计难以实施,无法对项目客观评估 | 第46-47页 |
5 优化PPP模式审计路径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3页 |
5.1 加强审计介入力度,设置多种审计密度 | 第47-49页 |
5.2 实行跟踪审计,关注合同风险 | 第49-50页 |
5.3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界定审计范围 | 第50页 |
5.4 整合审计资源,完善审计目标 | 第50-51页 |
5.5 转移审计重点,重视内部控制审计 | 第51-5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PPP模式项目政府审计情况调查问卷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