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中国互联网立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言第12-34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2-13页
    二、选题意义第13-15页
        (一) 理论意义第14-15页
        (二) 实践意义第15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5-25页
        (一) 研究现状第15-16页
        (二) 观点聚焦第16-23页
            1. 互联网立法的必要性第17-19页
            2. 互联网立法的可能性第19-20页
            3. 互联网立法的价值导向第20-21页
            4. 互联网立法的范围边界第21-23页
            5. 网络立法规制的法理基石第23页
        (三) 国内研究状况述评第23-25页
    四、研究构思与框架第25-31页
        (一) 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立法研究?互联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第25-27页
        (二) 目前我国互联网立法的现状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第27-28页
        (三) 互联网立法的体系架构设想第28-31页
    五、研究方法第31-34页
        (一) 比较分析方法第31页
        (二) 哲理研究方法第31页
        (三) 价值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第31-32页
        (四) 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方法第32-34页
第一章 互联网的发展演变及网络公共场域的形成第34-54页
    第一节 互联网的兴起与演进第34-36页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态势第36-42页
        一、现状概况第36-39页
        二、发展特征第39-42页
    第三节 互联网公共场域的形成第42-44页
    第四节 网络空间的政治社会变迁第44-54页
        一、网络社会形态之形成第44-45页
        二、网络空间社会结构变迁第45-48页
        三、网络空间政治结构变迁第48-54页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制度变革第54-92页
    第一节 互联网立法的内涵及特性第55-58页
        一、互联网立法的概念第55-56页
        二、互联网立法的内涵第56-58页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特征第58-61页
    第三节 互联网对法学基本范畴及法律制度的冲击与挑战第61-74页
        一、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丰富了法律关系的内涵和外延第63-69页
            (一) 主体要素的异质多元第63-64页
            (二) 客体要素的衍生创新第64-68页
            (三) 内容要素的开放包容第68-69页
        二、网络空间法律责任的认定归结更具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第69-74页
            (一) 因果关系的异化裂变第70-73页
            (二) 认定归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第73-74页
            (三) 责任边界的跨越国界性第74页
    第四节 域外互联网立法经验的比较研究第74-92页
        一、域外立法的纵向考察第74-76页
        二、网络法律制度的横向比较第76-88页
            (一) 网络安全立法第76-80页
            (二) 互联网中介服务平台立法第80-83页
            (三) 信息数据保护立法第83-85页
            (四) 网络信息传播立法第85-86页
            (五) 网络行政监管立法第86-88页
        三、以法系为视角的比较法考察第88-89页
        四、网络法律规制经验的域外借鉴第89-92页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92-110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互联网立法第92-101页
        一、中国互联网立法之现状及特征第92-101页
            (一) 当前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发展现状第92-95页
            (二) 中国互联网立法的主要特征第95-101页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立法存在的问题第101-110页
        一、立法规划上缺乏顶层设计第101-104页
        二、法律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欠缺第104-105页
        三、关键领域存在法律空白第105页
        四、立法滞后现象突出第105-107页
        五、国际经验借鉴不足第107-108页
        六、司法解释的弥补性功能需进一步加强第108-110页
第四章 完善中国互联网立法的若干思考第110-142页
    第一节 互联网立法的顶层设计和基本思路第110-115页
        一、互联网立法的顶层设计第110-113页
            (一) 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亟需加强全盘统筹规划第111-112页
            (二) 坚持必要限度立法、稳健立法和重点立法的基本理念第112页
            (三) 理性的认识互联网立法的能与不能第112-113页
        二、互联网立法的基本思路第113-115页
            (一) 传统法律规范的网络化应用第114-115页
            (二) 专门性网络法律规范的创制第115页
    第二节 互联网立法的主要原则第115-132页
        一、确立互联网立法原则的必要性第116-120页
        二、传统立法原则和专属性立法原则相结合第120-127页
            (一) 以传统法律原则确保互联网立法的合宪性第120-123页
            (二) 以专属性法律原则实现互联网立法的指引促进功能第123-127页
        三、妥善平衡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与网络秩序维护及产业发展促进之关系第127-132页
            (一) 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与公共利益保护之平衡第127-128页
            (二) 产业发展促进与公共秩序维护之平衡第128-129页
            (三) 立法规制与行业自治之平衡第129-132页
    第三节 未来互联网立法的三大重点领域第132-142页
        一、网络平台和信息数据法律规制应成为互联网立法的核心架构第132-133页
        二、网络中介服务平台立法第133-135页
        三、信息数据保护立法第135-138页
        四、法律纠错机制立法第138-142页
结语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法上和解合同之效力研究
下一篇:苏联共产党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1898-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