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 楚雄盆地矿产资源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2.2 前人对砂岩铜矿成因认识过程 | 第18-20页 |
2.3 前人对楚雄盆地岩浆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21页 |
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1-22页 |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3-24页 |
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楚雄盆地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 第27-37页 |
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7页 |
2. 构造层与构造单元划分 | 第27-31页 |
2.1 沉积构造层及地层层序 | 第27-29页 |
2.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1页 |
3. 主要断裂/褶皱构造及其活动特征 | 第31-33页 |
3.1 边界断裂 | 第32页 |
3.2 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第32页 |
3.3 褶皱构造特征 | 第32-33页 |
4. 砂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及分布 | 第33页 |
5. 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及分布 | 第33-37页 |
5.1 喜马拉雅期岩浆侵入活动 | 第34-36页 |
5.2 斑岩型矿床的产出与分布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砂岩型铜矿床的典型地质特征 | 第37-60页 |
1. 赋矿地层与岩性特征 | 第37-44页 |
1.1 赋矿地层 | 第37-44页 |
1.1.1 六苴铜矿床 | 第37-42页 |
1.1.2 郝家河铜矿床 | 第42-44页 |
2. 构造格架 | 第44页 |
2.1 六苴铜矿床 | 第44页 |
2.2 郝家河铜矿床 | 第44页 |
3. 矿体、矿石及矿物特征 | 第44-52页 |
3.1 矿体特征 | 第44-48页 |
3.1.1 六苴铜矿床 | 第44-45页 |
3.1.2 郝家河铜矿床 | 第45-48页 |
3.2 矿石类型与组构特征 | 第48-52页 |
3.2.1 六苴铜矿床 | 第48-49页 |
3.2.2 郝家河铜矿床 | 第49-52页 |
4.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划分 | 第52-55页 |
5. 胶结物、金属矿物、金属元素、矿化强度等的分带特征 | 第55-60页 |
5.1 胶结物分带 | 第55-59页 |
5.2 金属矿物分带 | 第59页 |
5.3 金属元素分带 | 第59页 |
5.4 矿化强度及矿化类型分带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结构面 | 第60-89页 |
1. 沉积构造体系与沉积-成岩作用的成矿结构面 | 第60-71页 |
1.1 基底构造与不整合面构造 | 第60-61页 |
1.1.1 盆地斜坡、古隆起等基底构造 | 第60页 |
1.1.2 不整合面构造 | 第60-61页 |
1.2 沉积建造与沉积相 | 第61-62页 |
1.2.1 沉积建造 | 第61页 |
1.2.2 沉积相 | 第61-62页 |
1.3 赋矿地层与岩性结构 | 第62-63页 |
1.3.1 赋矿地层 | 第62页 |
1.3.2 赋矿岩性 | 第62-63页 |
1.4 浅色砂岩体与浅紫交互带 | 第63-68页 |
1.4.1 浅色砂岩体 | 第63-66页 |
1.4.2 紫色与浅色碎屑岩建造形成背景 | 第66-67页 |
1.4.3 浅紫过渡带的氧化、还原界面 | 第67-68页 |
1.4.4 浅紫交互带的酸-碱界面 | 第68页 |
1.5 沉积成岩期的成矿结构面 | 第68-71页 |
2. 断/褶构造体系与构造改造作用的成矿结构面 | 第71-89页 |
2.1 断/褶构造体系厘定 | 第71-81页 |
2.1.1 六苴 | 第71页 |
2.1.2 郝家河 | 第71-81页 |
2.2 构造岩与构造热液蚀变岩相 | 第81-82页 |
2.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第82-85页 |
2.4 区域同生大断裂 | 第85-87页 |
2.5 改造期的成矿结构面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过程 | 第89-130页 |
1. 元素地球化学 | 第89-97页 |
1.1 六苴铜矿床元素分布特征 | 第89-96页 |
1.1.1 样品采集 | 第89-90页 |
1.1.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90-91页 |
1.1.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91-94页 |
1.1.4 稀土元素特征 | 第94-96页 |
1.2 郝家河铜矿床元素分布特征 | 第96页 |
1.3 元素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 第96-97页 |
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第97-107页 |
2.1 样品选择 | 第98页 |
2.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98-101页 |
2.3 包裹体均—温度、盐度特征 | 第101-104页 |
2.4 流体成分 | 第104-106页 |
2.4.1 激光拉曼气相成分测试 | 第104页 |
2.4.2 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测试 | 第104-106页 |
2.5 成矿流体的总体特征 | 第106-107页 |
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07-120页 |
3.1 成矿流体来源示踪 | 第107-110页 |
3.1.1 氢-氧同位素 | 第107-108页 |
3.1.2 碳-氧同位素 | 第108-110页 |
3.2 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 第110-118页 |
3.2.1 硫同位素 | 第110-113页 |
3.2.2 铅同位素 | 第113-116页 |
3.2.3 锶同位素 | 第116-118页 |
3.3 石英脉ESR测年数据的成矿作用时限探讨 | 第118-120页 |
4. 砂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120-130页 |
4.1 成岩期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120-125页 |
4.1.1 容矿砂岩孔隙演化对成矿的制约 | 第120-122页 |
4.1.2 成岩期地球化学障和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 第122-124页 |
4.1.3 成岩期成矿模式 | 第124-125页 |
4.2 改造期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125-128页 |
4.2.1 褶皱/断裂构造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 | 第125-126页 |
4.2.2 改造期的地球化学障和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 第126-127页 |
4.2.3 改造期成矿模式 | 第127-128页 |
4.3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 第130-158页 |
1. 直苴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概况 | 第130-143页 |
1.1 岩体分布与岩石类型 | 第131-135页 |
1.1.1 侵入岩体的空间分布 | 第131-133页 |
1.1.2 侵入岩体的类型 | 第133-135页 |
1.2 蚀变类型与分布 | 第135-138页 |
1.3 矿化类型与分布 | 第138-142页 |
1.3.1 矿化类型 | 第138-139页 |
1.3.2 矿体分布及类型 | 第139-142页 |
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142-143页 |
2. 矿田构造及其控岩、控矿特征 | 第143-150页 |
2.1 控岩构造特征 | 第144-145页 |
2.2 控矿构造特征 | 第145-149页 |
2.3 矿田构造体系厘定 | 第149页 |
2.4 构造、蚀变联合控矿特征 | 第149-150页 |
3. 岩浆侵位序列及其与成矿关系 | 第150-158页 |
3.1 成岩年龄 | 第150-156页 |
3.2 成矿年龄 | 第156页 |
3.3 岩浆侵位序列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第156-158页 |
第七章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过程 | 第158-191页 |
1. 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 | 第158-169页 |
1.1 化学成分特征 | 第158-165页 |
1.1.1 主量元素 | 第158-163页 |
1.1.2 微量元素 | 第163-164页 |
1.1.3 稀土元素 | 第164-165页 |
1.2 花岗岩成因类型 | 第165-167页 |
1.3 花岗岩构造环境与源区特征 | 第167-169页 |
2. 流体地球化学 | 第169-180页 |
2.1 成矿流体性质 | 第169-178页 |
2.1.1 包裹体岩相学 | 第169-173页 |
2.1.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173-177页 |
2.1.3 成矿流体演化与捕获压力、成矿深度估算 | 第177-178页 |
2.2 成矿流体成分 | 第178-180页 |
2.2.1 激光拉曼成分测试 | 第178-179页 |
2.2.2 群体包裹体成分测试 | 第179-180页 |
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80-186页 |
3.1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80-183页 |
3.1.1 氢-氧同位素示踪 | 第180-182页 |
3.1.2 氦-氩同位素示踪 | 第182-183页 |
3.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83-186页 |
3.2.1 硫的来源 | 第183页 |
3.2.2 金属物质的来源 | 第183-186页 |
4. 直苴斑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第186-191页 |
4.1 熔体结晶分异机制 | 第186页 |
4.2 成矿物质迁移、沉淀机制 | 第186-188页 |
4.3 成矿模式 | 第188-189页 |
4.4 楚雄盆地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 | 第189-191页 |
第八章 楚雄盆地两类铜矿床成矿作用演化 | 第191-215页 |
1. 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191-199页 |
1.1 楚雄盆地的沉积作用演化 | 第191页 |
1.2 楚雄盆地的构造作用演化 | 第191-194页 |
1.3 楚雄盆地的岩浆作用演化 | 第194页 |
1.4 岩浆侵入作用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 | 第194-197页 |
1.5 楚雄盆地沉积成岩-构造-岩浆作用演化进程 | 第197-199页 |
2. 沉积成岩-改造成矿作用与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 | 第199-205页 |
2.1 沉积-成岩成矿作用 | 第199-200页 |
2.1.1 沉积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 第199页 |
2.1.2 成岩作用过程对成矿的控制 | 第199-200页 |
2.2 改造成矿作用 | 第200-202页 |
2.2.1 构造与砂岩铜矿分布的空间关系 | 第201页 |
2.2.2 构造对砂岩铜矿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201-202页 |
2.3 盆地流体驱动机制与卤水对流成矿模式 | 第202-205页 |
2.3.1 盆地流体运移机制 | 第202-203页 |
2.3.2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203-205页 |
3. 楚雄盆地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 | 第205-210页 |
3.1 区域构造环境与岩浆活动背景 | 第205-208页 |
3.2 盆地内富碱花岗岩浆的侵入与成矿 | 第208页 |
3.3 楚雄盆地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模式 | 第208-210页 |
4.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与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时-空-物耦合关系 | 第210-215页 |
4.1 矿床(化)空间分布的关系 | 第210页 |
4.2 成矿作用时限的关系 | 第210页 |
4.3 矿田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 | 第210-212页 |
4.3.1 矿田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 | 第210-211页 |
4.3.2 矿田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 | 第211-212页 |
4.4 矿床成因之间的关系 | 第212-213页 |
4.4.1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 第212页 |
4.4.2 成矿流体指示意义 | 第212页 |
4.4.3 同位素指示意义 | 第212-213页 |
4.4.4 成矿作用驱动力方面 | 第213页 |
4.5 楚雄盆地演化、成矿系列及铜矿床类型 | 第213-215页 |
结论 | 第215-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4页 |
致谢 | 第224-22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学术交流、项目参研情况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