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以借款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2 以出借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以借贷平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 第18页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P2P网络借贷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1.1 P2P网络借贷 | 第22页 |
2.1.2 P2P网络借贷平台 | 第22-23页 |
2.1.3 P2P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4 P2P网络借贷与传统民间借贷的区别 | 第24-25页 |
2.2 羊群行为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2.2.1 羊群行为的含义 | 第25-26页 |
2.2.2 羊群行为模式分类 | 第26-27页 |
2.2.3 羊群行为的成因 | 第27页 |
2.2.4 羊群行为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5 P2P借贷平台上的羊群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现状 | 第30-38页 |
3.1 国内外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现状 | 第30-33页 |
3.1.1 国内外P2P借贷行业发展情况 | 第30-31页 |
3.1.2 国外平台简介 | 第31-32页 |
3.1.3 国内平台简介 | 第32-33页 |
3.2 人人贷平台介绍 | 第33-36页 |
3.2.1 人人贷平台的收入模式 | 第34-35页 |
3.2.2 人人贷平台的借款机制 | 第35-36页 |
3.2.3 保障金系统 | 第36页 |
3.3 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羊群行为存在性检验 | 第38-50页 |
4.1 样本选择 | 第38页 |
4.2 变量选择 | 第38-40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4.3.1 常见的P2P网络借贷羊群行为的模型 | 第40页 |
4.3.2 本文的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4.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41-46页 |
4.4.1 数据采集与归集 | 第41-42页 |
4.4.2 借款项目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42-46页 |
4.4.3 出借人出借记录的描述分析 | 第46页 |
4.5 羊群行为存在性检验结果 | 第46-50页 |
4.5.1 初步简单检验结果 | 第46-47页 |
4.5.2 羊群行为检验 | 第47-49页 |
4.5.3 平稳性检验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产生羊群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5.1 产生羊群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50页 |
5.2 变量选择 | 第50-51页 |
5.3 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5.4 影响羊群行为因素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5.4.1 借款标的的主要效应 | 第52-53页 |
5.4.2 交互变量对羊群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 | 第53-56页 |
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羊群行为的影响 | 第56-60页 |
6.1 羊群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56页 |
6.2 羊群行为对出借人的影响 | 第56-58页 |
6.2.1 羊群行为对出借人风险的影响 | 第56-57页 |
6.2.2 羊群行为对借款人收益的影响 | 第57-58页 |
6.3 羊群行为对借款者的影响 | 第58页 |
6.4 羊群行为对借贷平台的影响 | 第58-60页 |
6.4.1 羊群行为对平台内影响 | 第58页 |
6.4.2 平台间羊毛党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研究成果、结论及建议 | 第60-64页 |
7.1 成果与结论 | 第60-61页 |
7.2 对个人投资者的建议 | 第61页 |
7.3 对借贷平台的建议 | 第61页 |
7.4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