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名人档案库的功能定位与实现--以“采集工程”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1.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2.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3.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二、“采集工程”与科技名人档案库概述 | 第20-27页 |
| (一)采集工程 | 第20-21页 |
| (二)科技名人档案及其特性 | 第21-23页 |
| 1.科技名人档案 | 第21页 |
| 2.科技名人档案的特性 | 第21-23页 |
| (三)科技名人档案库及其特性 | 第23-27页 |
| 1.科技名人档案库 | 第23页 |
| 2.科技名人档案库的特性 | 第23-27页 |
| 三、科技名人档案库的复合型功能定位 | 第27-38页 |
| (一)证据与记忆库 | 第27-32页 |
| 1.作为科技名人与科技活动的凭证控制 | 第27-29页 |
| 2.作为科技名人与科技活动的记忆控制 | 第29-32页 |
| (二)知识与资源库 | 第32-38页 |
| 1.作为科技精英人才的信息整合 | 第32页 |
| 2.作为科技名人科研经验的总汇 | 第32-35页 |
| 3.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的智识基础 | 第35-38页 |
| 四、科技名人档案库的功能实现 | 第38-54页 |
| (一)加强资源的建构与优化 | 第38-41页 |
| 1.分级分类实施 | 第38-40页 |
| 2.资源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 (二)营造相得益彰的人文环境 | 第41-45页 |
| 1.科技名人档案意识的强化 | 第41-42页 |
| 2.机制保障和管理制度建设 | 第42-44页 |
| 3.复合型人力资源的保障 | 第44-45页 |
| (三)完善存用并举的技术路线 | 第45-54页 |
| 1.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 | 第46-47页 |
| 2.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 | 第47-51页 |
| 3.互动立体的创新平台 | 第51-52页 |
| 4.以防万一的安全底线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