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机采棉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机采棉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3.3 国内尤其是兵团机采棉遇到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126团机采棉的推广状况 | 第15-19页 |
2.1 126 团棉花种植概况 | 第15页 |
2.2 126 团机采棉推广情况 | 第15-17页 |
2.2.1 机采棉实验阶段 | 第16页 |
2.2.2 机采棉大规模推广阶段 | 第16-17页 |
2.3 126 团机采棉相关技术 | 第17页 |
2.3.1 育苗移栽技术 | 第17页 |
2.3.2 稀植棉种植技术 | 第17页 |
2.4 机采棉生产组织模式 | 第17-19页 |
第三章 126团机采棉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7页 |
3.1 现有品种不太适应机械化采收 | 第19-20页 |
3.1.1 缺少匹配的机采棉品种 | 第19页 |
3.1.2 机采棉品种“多、乱、杂” | 第19-20页 |
3.2 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不匹配 | 第20-22页 |
3.2.1 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不配套 | 第20页 |
3.2.2 采收作业不规范 | 第20页 |
3.2.3 脱叶与打包拉运不规范 | 第20-21页 |
3.2.4 机采机械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21-22页 |
3.3 机采棉加工能力不足 | 第22页 |
3.3.1 采收与加工能力不匹配 | 第22页 |
3.3.2 缺乏配套加工设备 | 第22页 |
3.4 机采皮棉质量较低 | 第22-23页 |
3.4.1 公证检验的主要质量指标下降 | 第22-23页 |
3.4.2 品级与品质降低 | 第23页 |
3.4.3 棉纺企业反映机采皮棉工艺性状偏低 | 第23页 |
3.5 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衡 | 第23-24页 |
3.5.1 机采棉的经济效益 | 第23-24页 |
3.5.2 各利益方利益分配不均 | 第24页 |
3.6 经济效益方面 | 第24-27页 |
3.6.1 新技术采用的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6.2 机械化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 | 第25-27页 |
第四章 126团机采棉推广的对策建议 | 第27-33页 |
4.1 培育适宜机采的品种 | 第27页 |
4.2 完善适合机采的田管模式 | 第27-28页 |
4.2.1 规范机采棉种植管理 | 第27页 |
4.2.2 开展残膜污染治理行动,减少异性纤维污染 | 第27-28页 |
4.3 制定规范的采收环节操作指南 | 第28-30页 |
4.3.1 制定适宜126团的机采棉技术管理办法 | 第28-29页 |
4.3.2 规范脱叶作业,做好机采前的准备工作 | 第29页 |
4.3.3 明确采棉机经营主体职责,确保机采工作开展 | 第29-30页 |
4.3.4 严格打模运模管理,降低机采棉含杂率 | 第30页 |
4.4 制定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 | 第30-31页 |
4.4.1.严格执行“车车检”制度 | 第30页 |
4.4.2 建立皮棉的质量追溯制度 | 第30-31页 |
4.5 协调利益分配机制 | 第31-32页 |
4.5.1 深化农户+团场+棉麻经营公司的组织模式 | 第31页 |
4.5.2 建立生产激励制度 | 第31页 |
4.5.3 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1-32页 |
4.6 加大机采棉扶持力度 | 第32-33页 |
4.6.1 完善机采棉生产主要环节的财政补贴机制 | 第32页 |
4.6.2 制定机采棉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标准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3-36页 |
5.1 结论 | 第33-34页 |
5.2 展望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40页 |
附件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