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2.1 企业成长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 第14-16页 |
2.1.1 企业成长概念 | 第14页 |
2.1.2 企业成长理论 | 第14-16页 |
2.2 企业成长路径理论回顾 | 第16-18页 |
2.2.1 企业成长路径选择 | 第16-17页 |
2.2.2 内生式成长 | 第17-18页 |
2.2.3 外延式成长 | 第18页 |
2.3 企业成长路径与动态战略匹配 | 第18-20页 |
2.4 公司绩效的概念与测度 | 第20-21页 |
2.5 关于联想和华为成长路径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联想和华为的成长路径及比较分析 | 第23-44页 |
3.1 公司简介 | 第23-24页 |
3.1.1 联想简介 | 第23-24页 |
3.1.2 华为简介 | 第24页 |
3.2 第一阶段联想和华为的成长路径及比较分析(1984—1995) | 第24-32页 |
3.2.1 联想的“技工贸”路径 | 第24-27页 |
3.2.2 联想的“技工贸”路径分析 | 第27-29页 |
3.2.3 华为的“贸工技”路线 | 第29-30页 |
3.2.4 华为的“贸工技”路径分析 | 第30-32页 |
3.3 第二阶段联想和华为的成长路径及比较分析(1996—至今) | 第32-42页 |
3.3.1 联想并购 | 第33-37页 |
3.3.2 华为研发 | 第37-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联想和华为公司绩效的对比分析 | 第44-59页 |
4.1 第一阶段联想和华为公司绩效的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4.2 第二阶段联想和华为公司绩效的对比分析 | 第47-57页 |
4.2.1 品牌价值 | 第47-48页 |
4.2.2 创新能力 | 第48-49页 |
4.2.3 盈利能力 | 第49-53页 |
4.2.4 发展能力 | 第53-55页 |
4.2.5 偿债能力 | 第55-57页 |
4.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启示及建议 | 第59-63页 |
5.1 启示 | 第59-60页 |
5.2 建议 | 第60-63页 |
5.2.1 以主营业务为重点,实施差异化运作 | 第60-61页 |
5.2.2 慎重并购,注重研发创新 | 第61-62页 |
5.2.3 遵循动态战略匹配框架,制定企业战略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