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照度下大视场视频拼接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图像预处理 | 第11页 |
1.2.2 低照度图像增强 | 第11-12页 |
1.2.3 图像配准算法 | 第12-15页 |
1.2.4 图像拼接中的图像融合方法 | 第15-16页 |
1.2.5 图像拼接中的拼接缝消除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7-20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图像质量优化与拼接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图像质量优化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图像复原类质量优化算法 | 第20-22页 |
2.2 图像配准与坐标变换 | 第22-25页 |
2.2.1 常用坐标系及其关系 | 第22-23页 |
2.2.2 世界坐标系与像平面坐标系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 像平面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 | 第25-27页 |
2.4 透视变换模型求解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物理模型与边界约束的低照度图像增强 | 第30-41页 |
3.1 低照度图像反转质量优化 | 第30-31页 |
3.1.1 大气散射物理模型 | 第31页 |
3.2 基于边界约束的低照度图像复原方法 | 第31-34页 |
3.2.1 边界约束估计透射率图的改进 | 第31-32页 |
3.2.2 透射率图优化 | 第32-34页 |
3.2.3 基于亮度的大气光值A的估计 | 第34页 |
3.3 实验与分析 | 第34-40页 |
3.3.1 主观评价 | 第35-37页 |
3.3.2 客观评价 | 第37-40页 |
3.3.3 算法复杂度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大视角视频拼接与优化 | 第41-62页 |
4.1 图像ORB特征原理 | 第41-42页 |
4.2 基于最佳拼接平面和局部特征的图像拼接方法 | 第42-47页 |
4.2.1 最佳拼接平面确定 | 第43页 |
4.2.2 待拼接区域的ORB特征提取 | 第43-44页 |
4.2.3 特征匹配与矫正 | 第44-45页 |
4.2.4 基于焦点距离的加权融合 | 第45页 |
4.2.5 实验分析 | 第45-47页 |
4.3 结合JND模型的拼接缝消除方法 | 第47-60页 |
4.3.1 直接修正法 | 第48页 |
4.3.2 HSV颜色空间选择 | 第48-49页 |
4.3.3 JND模型 | 第49-50页 |
4.3.4 算法基本原理 | 第50-52页 |
4.3.5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4.3.6 结论 | 第59-60页 |
4.4 综合大视角差图像拼接实验 | 第60-6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低照度下视频拼接实验 | 第62-68页 |
5.1 视频场景识别 | 第62-63页 |
5.2 场景优化拼接算法 | 第63-64页 |
5.2.1 基于边界约束的雾天增强算法 | 第64页 |
5.3 实验条件 | 第64-65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65-67页 |
5.4.1 低照度条件实验 | 第65-66页 |
5.4.2 雾天条件实验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