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土壤磷素的来源与形态 | 第13-14页 |
1.2.2 土壤磷素的分级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土壤磷素分布研究 | 第15-17页 |
1.2.4 土壤磷素的流失与防治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7页 |
2.1 24HA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介绍 | 第21-23页 |
2.2 样地的建立 | 第23-24页 |
2.3 古田山样地植物群落概况 | 第24-27页 |
第3章 样品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27-37页 |
3.1 土壤样品数据采集 | 第27-30页 |
3.1.1 采样方案 | 第27页 |
3.1.2 土壤取样步骤 | 第27-28页 |
3.1.3 土壤磷素分析 | 第28-29页 |
3.1.4 测定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2 植物群落数据的获取 | 第30页 |
3.3 地形因子数据的采集 | 第30-31页 |
3.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1-35页 |
3.4.1 磷养分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4.2 磷素空间格局 | 第31-33页 |
3.4.3 磷素空间分布变差分解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7-48页 |
4.1 土壤磷素性质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4.2 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效磷比例空间自相关性 | 第38-42页 |
4.2.1 土壤全磷空间自相关性特征 | 第38-39页 |
4.2.2 土壤有效磷空间自相关性特征 | 第39-40页 |
4.2.3 土壤有效磷比例空间自相关性特征 | 第40-42页 |
4.3 全磷、有效磷和有效磷比例空间分布格局 | 第42-44页 |
4.3.1 土壤全磷空间分布格局 | 第42页 |
4.3.2 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格局 | 第42-43页 |
4.3.3 土壤有效磷比例空间分布格局 | 第43-44页 |
4.4 土壤磷养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土壤全磷变差分解 | 第44-45页 |
4.4.2 土壤有效磷变差分解 | 第45-46页 |
4.4.3 土壤有效磷比例变差分解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