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的理论难题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属性的两重性 | 第17-19页 |
一、作为抽象行政行为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 | 第17-18页 |
二、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 | 第18-19页 |
三、法律属性两重性导致问责难 | 第19页 |
第二节 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对象的模糊性 | 第19-23页 |
一、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方式 | 第19-20页 |
二、集体决策导致问责对象模糊 | 第20-21页 |
三、问责对象的模糊性导致问责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影响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难的实践因素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对权责统一原则的认识程度影响问责制度 | 第23-25页 |
一、权责统一原则是问责制度的逻辑前提 | 第23-24页 |
二、对权责统一原则认识深刻才可能构建问责制度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对重大行政决策裁量权的认可程度影响问责制度 | 第25-27页 |
一、重大行政决策裁量权是问责制度中的豁免因素 | 第25-26页 |
二、重大行政决策裁量权边界具有模糊性 | 第26-27页 |
三、对重大行政决策裁量权把握准确与否影响问责标准 | 第27页 |
第三节 对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属性的理解程度影响问责制度 | 第27-29页 |
一、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属性影响问责对象之范围 | 第27-28页 |
二、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属性难以区分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效性的诉求程度影响问责制度 | 第29-32页 |
一、问责制度应弥合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张力 | 第29-30页 |
二、重大行政决策实效性诉求是对问责制度正当性的挑战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制度的现状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法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基础的法律制度欠缺 | 第32-33页 |
二、辅助性的制度不充足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问责主体认定与问责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问责主体认定不清 | 第34-35页 |
二、问责效果不佳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责任追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一、追责形式不精确 | 第36-37页 |
二、追责程序不严谨 | 第37-38页 |
第四节 问责的法律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问责的法律文化过时 | 第38-39页 |
二、问责的法律意识淡薄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制度的建议 | 第41-49页 |
第一节 保证法定制度在问责制度中的基础性 | 第41-42页 |
一、夯实法制建设 | 第41-42页 |
二、优化相应配套制度 | 第42页 |
第二节 明确问责主体与问责效果 | 第42-45页 |
一、明确问责主体应构建多元多级模式 | 第42-44页 |
二、落实问责真实效果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细化责任追究的形式与程序 | 第45-47页 |
一、细化责任追究形式 | 第45-46页 |
二、细化责任追究程序 | 第46-47页 |
第四节 问责法律文化的重新构建 | 第47-49页 |
一、增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的问责理念 | 第47-48页 |
二、增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问责的问责意识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