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第15-20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7-19页 |
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20-24页 |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分类 | 第25-27页 |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 第25页 |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的代表性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一、规模经济效益论 | 第27-28页 |
二、林德的代表需求论 | 第28页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第28-29页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9-30页 |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评及其研究脉络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总体利益模型分析 | 第31-33页 |
一、单一变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剩余 | 第31-32页 |
二、产业内贸易利益模型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 | 第35-54页 |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概况 | 第35-39页 |
一、东盟各国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概况 | 第35-38页 |
二、中国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 第39-45页 |
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占中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比重 | 第39页 |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概况 | 第39-41页 |
三、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的客观表现 | 第41-42页 |
四、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 第42-45页 |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计量与分析 | 第45-53页 |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 指数测量 | 第45-48页 |
二、布吕哈特(Brue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48-5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产品的适用性实证分析 | 第54-65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 第54-59页 |
一、国家特征因素 | 第54-56页 |
二、产业特征因素 | 第56-59页 |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59-64页 |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措施 | 第65-70页 |
第一节 企业本身需采取的措施 | 第65-67页 |
一、开发差异农产品,打造品牌 | 第65-66页 |
二、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 第66页 |
三、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产业本身需采取的措施 | 第67-68页 |
一、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增加收益 | 第67-68页 |
二、加强双方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 第68页 |
第三节 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 第68-70页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产品贸易发展 | 第68-69页 |
二、积极拓展国内外需求 | 第69页 |
三、完善农产品公平竞争环境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