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吸收式制冷的发展 | 第11-16页 |
1.2.1 吸收式制冷技术原理 | 第11-12页 |
1.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吸收式制冷国外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4 吸收式制冷国内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2.5 吸收式制冷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溴化锂溶液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2.1 溴化锂溶液水平管外降膜吸收物理过程分析 | 第24-27页 |
2.1.1 降膜吸收过程 | 第24-26页 |
2.1.2 降膜吸收过程液膜流动形态分析 | 第26-27页 |
2.2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强化传热传质机理 | 第27-28页 |
2.3 溴化锂水溶液的物性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2-44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32-33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2.1 控制体的选取 | 第33页 |
3.2.2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3 网格划分及求解方法 | 第35-38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3.3.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6-37页 |
3.3.3 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3.4 FLUENT参数设置与具体步骤 | 第38-41页 |
3.4.1 选择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3.4.2 设置流体物性参数和运行环境 | 第40页 |
3.4.3 选择压强速度耦合算法 | 第40-41页 |
3.4.4 FLUENT参数设置具体步骤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60页 |
4.1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 | 第44-48页 |
4.1.1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溶液体积分数分布 | 第44-45页 |
4.1.2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温度分布 | 第45-47页 |
4.1.3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速度分布 | 第47页 |
4.1.4 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浓度分布 | 第47-48页 |
4.2 不同结构微肋圆管对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流动过程的影响 | 第48-58页 |
4.2.1 金属丝网丝径不同对圆管外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2 金属丝网目数不同对圆管外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53-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不同因素对管外降膜流动和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60-74页 |
5.1 溴化锂溶液在光滑圆管和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规律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5.1.1 液膜厚度分布的不同 | 第60-61页 |
5.1.2 对传热过程的强化效果 | 第61-62页 |
5.1.3 对传质过程的强化效果 | 第62-64页 |
5.2 吸收器结构对降膜过程传热传质的影响 | 第64-68页 |
5.2.1 管间距S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2 管径D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 溶液物性变化对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68-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1 结论 | 第74-75页 |
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