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开采沉陷的研究 | 第9-11页 |
1.3.2 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研究 | 第11-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拟建电厂工程区概述 | 第15-22页 |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 区域气象及水文 | 第16页 |
2.2.1 气象 | 第16页 |
2.2.2 水文 | 第16页 |
2.3 区域地层及构造 | 第16-18页 |
2.3.1 区域地层 | 第16-17页 |
2.3.2 区域构造 | 第17-18页 |
2.4 工程地质与采矿条件 | 第18-22页 |
2.4.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2.4.2 矿区概述 | 第20-22页 |
3 拟建工程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 第22-40页 |
3.1 预计方法的选取 | 第22-23页 |
3.2 关键层理论和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3.2.1 关键层理论 | 第23页 |
3.2.2 关键层的判定 | 第23-26页 |
3.3 概率积分法 | 第26-29页 |
3.3.1 概率积分法的原理 | 第26-27页 |
3.3.2 概率积分模型 | 第27-29页 |
3.4 预计公式及其参数的选取 | 第29-34页 |
3.4.1 关键层-概率积分法预计公式 | 第29-32页 |
3.4.2 沿倾向方向上变形预计公式 | 第32页 |
3.4.3 预计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3.5 预计结果 | 第34-40页 |
4 煤矿地下开采覆岩及地表变形三维数值模拟 | 第40-61页 |
4.1 软件的介绍 | 第40页 |
4.2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4.2.1 地质几何模型 | 第40-42页 |
4.2.2 单元网格划分 | 第42-44页 |
4.2.3 边界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 煤层重复采动覆岩变形特征 | 第45-58页 |
4.3.1 地表下沉位移场特征及分析(z向位移场) | 第45-47页 |
4.3.2 地表水平位移场特征及分析 | 第47-51页 |
4.3.3 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 第51-56页 |
4.3.4 地表整体位移矢量场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4.3.5 整体应力场特征及分析 | 第57-58页 |
4.4 理论预计与模拟预计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电厂建(构)筑物荷载下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 第61-77页 |
5.1 采空区沉陷盆地上建筑地基稳定性 | 第62-68页 |
5.1.1 采空区三带的确定 | 第63-65页 |
5.1.2 建(构)筑物地基扰动深度 | 第65-68页 |
5.2 采空区沉陷盆地边缘处建筑地基稳定性 | 第68-76页 |
5.2.1 计算模型及加载条件 | 第68-70页 |
5.2.2 建(构)筑物荷载与煤层采动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 第70-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电厂地基稳定性初步评价 | 第77-83页 |
6.1 评价标准 | 第77-79页 |
6.2 煤矿地下开采对拟建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影响评价 | 第79-80页 |
6.2.1 煤层采动对拟建场地的影响 | 第79-80页 |
6.2.2 建筑荷载对采动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80页 |
6.3 拟建电厂地基影响分区 | 第80-81页 |
6.4 建议防治措施 | 第81-83页 |
6.4.1 极不稳定区 | 第81页 |
6.4.2 基本稳定区 | 第81-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