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34页 |
2.1 5G关键技术 | 第14-22页 |
2.1.1 超密集组网 | 第14-15页 |
2.1.2 大规模天线阵列 | 第15-16页 |
2.1.3 全双工技术 | 第16-17页 |
2.1.4 毫米波通信 | 第17-18页 |
2.1.5 新型多址技术 | 第18-20页 |
2.1.6 新型的基于云的无线接入网架构 | 第20-21页 |
2.1.7 网络虚拟化 | 第21-22页 |
2.2 异构网络简介 | 第22-29页 |
2.2.1 异构网络的背景及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2.2 异构网络的干扰管理技术 | 第25-26页 |
2.2.3 异构网络的密集部署的概念 | 第26-27页 |
2.2.4 异构网络的密集部署的挑战 | 第27-29页 |
2.2.4.1 干扰管理 | 第27页 |
2.2.4.2 能效 | 第27-28页 |
2.2.4.3 切换和移动管理 | 第28-29页 |
2.2.4.4 密集网络中的干扰协调 | 第29页 |
2.3 多点协作技术 | 第29-33页 |
2.3.1 基本原理和场景 | 第29-30页 |
2.3.2 CoMP技术分类 | 第30-33页 |
2.3.2.1 协作调度/波束赋形 | 第30-32页 |
2.3.2.2 联合处理 | 第32-33页 |
2.3.3 5G中的CoMP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密集异构网络中以用户为中心的多点协作技术研究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5-36页 |
3.2.1 网络拓扑 | 第35页 |
3.2.2 信干噪比和吞吐量计算 | 第35-36页 |
3.3 以用户为中心的多点协作技术机制 | 第36-40页 |
3.3.1 服务基站选择以及CoMP协作集划分 | 第37页 |
3.3.2 边缘用户投票机制 | 第37-38页 |
3.3.3 降功率图样确定 | 第38-39页 |
3.3.4 协作集交叉的CoMP JT | 第39-40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40-41页 |
3.4.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密集异构网络中基于虚拟小区的多点协作技术研究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7页 |
4.3 基于虚拟小区的多点协作技术机制 | 第47-52页 |
4.3.1 网络用户划分 | 第47-48页 |
4.3.2 虚拟小区的形成 | 第48-50页 |
4.3.3 虚拟小区内的资源调度 | 第50页 |
4.3.4 非虚拟小区用户的干扰协调 | 第50-52页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52-53页 |
4.4.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6-57页 |
5.2 未来工作及展望 | 第57-58页 |
缩略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