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精炼镍基718合金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1.1 镍基高温合金氧化研究进展 | 第7-8页 |
| 1.2 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8-10页 |
| 1.3 电子束精炼技术 | 第10-11页 |
| 1.3.1 电子束精炼技术原理及其特点 | 第10页 |
| 1.3.2 电子束精炼技术的应用 | 第10-11页 |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3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3-16页 |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13-14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 2.3 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2.4 本章小节 | 第15-16页 |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6-42页 |
| 3.1 718合金的恒温氧化动力学 | 第16-23页 |
| 3.2 718合金的截面氧化膜元素分布 | 第23-27页 |
| 3.3 718合金的表面氧化膜形貌 | 第27-32页 |
| 3.4 718合金的表面氧化膜组成 | 第32-39页 |
| 3.5 718合金的表面氧化膜显微硬度 | 第39-41页 |
| 3.6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 4 718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42-52页 |
| 4.1 合金原料 | 第42-46页 |
| 4.1.1 微量杂质元素的含量 | 第42-43页 |
| 4.1.2 微量杂质元素的分布 | 第43-44页 |
| 4.1.3 晶粒尺寸 | 第44-46页 |
| 4.2 氧化膜性质 | 第46-50页 |
| 4.2.1 氧化膜的相组成 | 第46-47页 |
| 4.2.2 氧化膜形成的难易程度 | 第47-49页 |
| 4.2.3 氧化膜中的缺陷 | 第49-50页 |
| 4.3 氧化的温度与时间 | 第50-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