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微电网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多微电网接入主动配电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主动配电网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多微电网并网的控制结构和双向互动业务 | 第17-25页 |
2.1 多微电网并网结构 | 第17-19页 |
2.1.1 微电网分类和特点 | 第17-18页 |
2.1.2 多微电网并网的方式和电压等级 | 第18-19页 |
2.2 多微电网并网的控制方案 | 第19-22页 |
2.2.1 集中式控制方案 | 第20页 |
2.2.2 集中-分层式控制方案 | 第20-21页 |
2.2.3 分布式控制方案 | 第21-22页 |
2.3 多微电网并网中双向互动业务和智能终端设备 | 第22-24页 |
2.3.1 多微电网并网后的双向互动服务 | 第22-23页 |
2.3.2 微电网中智能终端设备的分类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多微电网并网的通信信息模型和通信组网方案 | 第25-35页 |
3.1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信息模型 | 第25-27页 |
3.1.1 并网数据业务的分类和要求 | 第25-26页 |
3.1.2 基于IEC61850标准的通信信息建模 | 第26-27页 |
3.2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技术分析 | 第27-29页 |
3.3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组网方案 | 第29-34页 |
3.3.1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体系架构 | 第29-30页 |
3.3.2 主干层通信组网方案 | 第30-31页 |
3.3.3 接入层通信组网方案 | 第31-33页 |
3.3.4 局域层通信组网方案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组网方案评价体系 | 第35-48页 |
4.1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组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6页 |
4.2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组网方案适应性评价方法 | 第36-42页 |
4.2.1 云模型 | 第36-38页 |
4.2.2 基于正态云模型相似度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表征 | 第38-40页 |
4.2.3 决策数据调整 | 第40-41页 |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5 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 | 第42页 |
4.3 评价过程示例 | 第42-47页 |
4.3.1 评价指标量化 | 第43-45页 |
4.3.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5-46页 |
4.3.3 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OPNET的典型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网建模与仿真 | 第48-64页 |
5.1 典型多微电网并网结构 | 第48-49页 |
5.2 基于OPNET的多微电网并网通信仿真系统的构建 | 第49-56页 |
5.2.1 OPNET仿真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5.2.2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结构 | 第50-51页 |
5.2.3 通信系统路径损耗模型和仿真参数设置 | 第51-53页 |
5.2.4 多微电网并网数据流建模 | 第53-54页 |
5.2.5 基于OPNET的多微网并网仿真场景设置 | 第54-56页 |
5.3 多微电网并网通信网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3页 |
5.3.1 通信延时的构成 | 第56页 |
5.3.2 报文发送间隔对传输时延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3 报文大小对传输时延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4 WLAN链路层接入机制对传输时延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5 Wimax链路层接入机制对传输时延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