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 固氮蓝藻 | 第11-12页 |
1.1 固氮蓝藻概述 | 第11页 |
1.2 固氮蓝藻的细胞结构 | 第11-12页 |
1.3 蓝藻的固氮机理 | 第12页 |
2. 磺酰脲类除草剂 | 第12-18页 |
2.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 | 第12-14页 |
2.2 我国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开发 | 第14页 |
2.3 磺酰脲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2.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与残留检测 | 第15页 |
2.5 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2.6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问题 | 第17-18页 |
3.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 第18-21页 |
3.1 支链氨基酸的合成 | 第18-19页 |
3.2 ALS 的晶体结构 | 第19-21页 |
3.3 ALS 基因的研究 | 第21页 |
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3页 |
4.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单嘧磺隆对3 种固氮蓝藻的毒性 | 第23-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1.1 藻类及其培养 | 第23页 |
1.2 除草剂及其配制 | 第23页 |
1.3 毒性的测定和计算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1 单嘧磺隆对鱼腥藻的细胞学效应 | 第23-25页 |
2.2 单嘧磺隆对鱼腥藻的毒性及其动力学 | 第25-28页 |
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3 种固氮蓝藻固氮酶活性差异比较 | 第30-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2.1 还原底物乙炔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2.2 不同浓度除草剂作用下固氮酶活性 | 第31-35页 |
2.3 3 种固氮蓝藻对除草剂耐受性差异 | 第35-38页 |
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3 种固氮蓝藻ALS 酶的耐药性比较 | 第3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1.1 供试藻种 | 第39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39页 |
1.3 藻培养方法 | 第39-40页 |
1.4 藻蛋白提取 | 第40页 |
1.5 藻蛋白含量测定 | 第40页 |
1.6 固氮蓝藻ALS 酶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1 藻蛋白含量与吸光值间的相关性 | 第41页 |
2.2 Acetoin 浓度与吸光值间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2.3 3 种固氮蓝藻ALS 酶离体活性的比较 | 第42-46页 |
2.4 三种鱼腥藻ALS 酶活体活性的比较 | 第46-48页 |
3. 离体条件下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对三种鱼腥藻ALS 酶EC50毒性 | 第48页 |
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蓝藻ALS 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0-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2.1 总DNA 的电泳检测 | 第51页 |
2.2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 | 第51-52页 |
2.3 种固氮蓝藻基因核苷酸序列特征 | 第52-57页 |
2.4 3 种蓝藻ALS 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特征及比较 | 第57-60页 |
2.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0-62页 |
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总结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术语和略语表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