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跨国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之概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 第12-15页 |
一、由凯雷并购徐工案引发对产业安全的思考 | 第12-13页 |
二、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跨国并购在我国的新趋向 | 第15-18页 |
一、并购深度和广度的增加 | 第15-16页 |
二、并购规模逐渐扩大 | 第16页 |
三、并购条件更加苛刻 | 第16-17页 |
四、并购重点行业趋势加剧 | 第17页 |
五、行业整体并购加剧 | 第17-18页 |
六、并购方式多样性 | 第18页 |
第三节 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 第18-23页 |
一、跨国并购造成过度竞争和垄断 | 第18-19页 |
二、跨国并购妨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第19-20页 |
三、跨国并购损害国内产业的独立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 | 第20-21页 |
四、跨国并购导致我国建立的自主品牌流失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对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3-30页 |
第一节 美国对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定 | 第23-26页 |
一、美国对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法律体系 | 第23-24页 |
二、美国对跨国并购的准入规定 | 第24-25页 |
三、美国对跨国并购的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日本对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定 | 第26-28页 |
一、日本对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法律体系 | 第26页 |
二、日本对跨国并购的准入规定 | 第26-27页 |
三、日本对跨国并购的审查制度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30-32页 |
一、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立法进程 | 第30页 |
二、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具体制度方面的缺陷 | 第32-35页 |
一、市场准入制度不够科学 | 第32页 |
二、审批程序方面的不足 | 第32-33页 |
三、资产评估方面的不足 | 第33-34页 |
四、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制度的完善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 | 第35-36页 |
一、制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条例》 | 第35-36页 |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 第36页 |
第二节 我国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审查机构的设立和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36-39页 |
一、审查机构的设立 | 第36-37页 |
二、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跨国并购产业安全审查程序的完善 | 第39-41页 |
一、申报、通报程序 | 第40页 |
二、初审程序 | 第40页 |
三、调查和决定程序 | 第40-41页 |
四、复议和司法审查程序 | 第41页 |
第四节 跨国并购产业安全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1-44页 |
一、完善跨国并购的反垄断立法 | 第41-42页 |
二、完善跨国并购中的资产评估制度 | 第42页 |
三、发挥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