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0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2 粮食安全的概念、原则与意义 | 第11-18页 |
2.1 粮食安全的概念 | 第11-12页 |
2.2 中国国家粮食安全原则 | 第12-14页 |
2.3 粮食安全的标准 | 第14-15页 |
2.4 粮食安全的意义 | 第15-18页 |
2.4.1 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 第15-16页 |
2.4.2 粮食安全关系公共安全 | 第16-17页 |
2.4.3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第17-18页 |
3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 第18-26页 |
3.1 人口多与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 | 第18-20页 |
3.2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 第20-21页 |
3.2.1 工业化、城市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 第20-21页 |
3.2.2 规模经济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第21页 |
3.3 粮食产业的特殊性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 | 第21-23页 |
3.3.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 | 第21-22页 |
3.3.2 粮食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 第22页 |
3.3.3 环境污染影响粮食生产 | 第22-23页 |
3.3.4 人类的其它经济活动影响粮食安全 | 第23页 |
3.4 土地收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3.4.1 粮食的弱质性影响粮食安全 | 第23页 |
3.4.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粮农收入 | 第23-24页 |
3.5 世界粮食安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24-26页 |
3.5.1 客观因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3.5.2 人为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4 我国粮食安全的经验 | 第26-33页 |
4.1 耕地保护政策 | 第26页 |
4.2 经济补助政策 | 第26-29页 |
4.2.1 粮食的公共物品特性要求政府干预 | 第27-28页 |
4.2.2 财政补贴政策 | 第28-29页 |
4.3 法律保护 | 第29-30页 |
4.3.1 《农业法》为粮食生产行政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 第29页 |
4.3.2 相关规章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 | 第29-30页 |
4.3.3 粮食储备制度 | 第30页 |
4.4 粮食供需现形情况较好 | 第30-33页 |
4.4.1 粮食收购 | 第31-32页 |
4.4.2 粮食销售 | 第32页 |
4.4.3 粮食消费 | 第32-33页 |
5 加强粮食安全的建议 | 第33-41页 |
5.1 稳定生产,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力度 | 第33-35页 |
5.1.1 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本农田整治 | 第33-34页 |
5.1.2 加强环境保护 | 第34-35页 |
5.2 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激发粮食生产活力 | 第35-37页 |
5.2.1 激活土地要素 | 第36页 |
5.2.2 激活人力要素 | 第36页 |
5.2.3 加强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 | 第36-37页 |
5.3 完善利益导航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 第37-38页 |
5.3.1 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 | 第37页 |
5.3.2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 第37-38页 |
5.3.3 增强粮食防险抗险能力 | 第38页 |
5.3.4 利用国际市场,让粮食产业走向国际化 | 第38页 |
5.4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 第38-39页 |
5.4.1 加大财力投入 | 第38-39页 |
5.4.2 加大物力投入 | 第39页 |
5.4.3 加大人力投入 | 第39页 |
5.4.4 加大科技投入 | 第39页 |
5.5 加强执法监督,粮油市场调控,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