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引言 | 第7-9页 |
2 、 公共性: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 第9-20页 |
2.1 公共性及其缘起 | 第9-11页 |
2.2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内涵 | 第11-16页 |
2.2.1 公共政策的效力依赖于公共权力 | 第11-12页 |
2.2.2 公共政策的客体是公共问题 | 第12-13页 |
2.2.3 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公共利益 | 第13-14页 |
2.2.4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承担公共责任 | 第14页 |
2.2.5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 | 第14-16页 |
2.3 民主制度: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保障 | 第16-20页 |
3 、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危机 | 第20-34页 |
3.1 民主的限度 | 第20-22页 |
3.1.1 投票悖论 | 第20-21页 |
3.1.2 冷漠的公众 | 第21-22页 |
3.1.3 代议民主制的弊端 | 第22页 |
3.2 主流理论中“公共性”的缺失 | 第22-26页 |
3.3 寻租的影响 | 第26-34页 |
3.3.1 制度非均衡与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 第27-28页 |
3.3.2 租:公共政策的结果 | 第28-30页 |
3.3.3 寻租:利益集团与政治的结盟 | 第30-34页 |
4 、 修复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 第34-42页 |
4.1 公共行政:朝着民主而非效率的方向 | 第34-36页 |
4.2 完善民主制度,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程度 | 第36-37页 |
4.3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 第37-39页 |
4.4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租金消散机制 | 第39-40页 |
4.5 加强政治监督,加大公共政策非公共化的风险 | 第40-41页 |
4.6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官员的道德操守 | 第41-42页 |
5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