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面和特征的需求建模及其应用
内容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21页 |
1.2.1 面向方面程序设计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2 面向方面需求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21-2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第2章 Early Aspect映射机制的改进 | 第24-3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Early Aspect方法描述 | 第24-26页 |
2.3 Early aspect映射机制 | 第26-29页 |
2.3.1 关注的定义 | 第26页 |
2.3.2 关注之间关系的定义 | 第26-28页 |
2.3.3 视点-需求关联结构的建立 | 第28页 |
2.3.4 横切关注的判定条件 | 第28-29页 |
2.4 实例分析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需求依赖的横切关注点判定方法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需求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 第33-36页 |
3.2.1 需求关系 | 第33页 |
3.2.2 原子需求关系的表现形式 | 第33-35页 |
3.2.3 非原子需求关系与封装的关系 | 第35-36页 |
3.3 横切关注点的识别和提取 | 第36-41页 |
3.3.1 建立需求依赖关系 | 第37页 |
3.3.2 建立需求簇 | 第37-38页 |
3.3.3 提取可能的横切关注点 | 第38-39页 |
3.3.4 横切关注点的判定原则 | 第39-40页 |
3.3.5 冲突检测 | 第40页 |
3.3.6 时间复杂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 实例分析 | 第41-44页 |
3.4.1 需求分析 | 第41-43页 |
3.4.2 找出横切关注点 | 第43-44页 |
3.5 相关工作比较及结论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aspect对特征系统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特征的概念 | 第46-48页 |
4.2 特征模型和一般需求规约模型的比较 | 第48-49页 |
4.3 特征的应用 | 第49-52页 |
4.3.1 在需求工程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4.3.2 在软件重构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4.4 方面对特征系统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1 方面和特征的优缺点比较 | 第52-53页 |
4.4.2 利用方面对特征进行补充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可复用特征的aspect封装方法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可复用特征的aspect封装方法 | 第56-63页 |
5.2.1 基本定义 | 第56-58页 |
5.2.2 基本过程 | 第58-59页 |
5.2.3 建立一个遗留系统的关注点层次结构 | 第59页 |
5.2.4 合并域内关注点层次模型 | 第59-60页 |
5.2.5 特征提取和aspect化封装 | 第60-63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63-67页 |
5.3.1 用例系统介绍 | 第63页 |
5.3.2 层次关系的组织方式 | 第63-64页 |
5.3.3 合并关注点层次结构 | 第64-65页 |
5.3.4 特征提取和aspect封装过程 | 第65-66页 |
5.3.5 特征重用及新系统开发的效率分析 | 第66-67页 |
5.4 相关工作比较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0-71页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