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研究--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6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7-9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文献综述第9-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第13页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第13-14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4-15页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4.2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4-15页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 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第16-17页
        2.1.1 贷款损失准备及相关概念第16页
        2.1.2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第16-17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1 会计目标理论第17页
        2.2.2 会计谨慎性原则第17页
        2.2.3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第17-19页
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第19-35页
    3.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变迁第19-24页
        3.1.1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初步建立时期(1986年至2000年)第19-20页
        3.1.2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调整改革时期(2001年至2005年)第20-22页
        3.1.3 贷款损失准备制度进一步完善时期(2006年至今)第22-24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第24-35页
        3.2.1 银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第24-29页
        3.2.2 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29-31页
        3.2.3 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相关参数难以准确确定第31页
        3.2.4 贷款损失拨备率的规定使操纵利润成为可能第31-33页
        3.2.5 统一的拨备指标设定不够科学第33-35页
4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其实践与借鉴第35-43页
    4.1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其实践第35-40页
        4.1.1 西班牙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其实践第35-37页
        4.1.2 美国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其实践第37-39页
        4.1.3 日本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及其实践第39-40页
    4.2 国家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借鉴第40-43页
        4.2.1 改革动态拨备制度第40-41页
        4.2.2 建立多层级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第41页
        4.2.3 对拨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深入检查第41-43页
5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对策建议第43-47页
    5.1 充分发挥贷款损失准备进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第43页
    5.2 坚持会计谨慎性原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第43-44页
    5.3 提高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的准确性第44-45页
    5.4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第45-46页
    5.5 探索差别化的动态拨备制度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B样条造型及其细分曲面系统的开发
下一篇:烟草商业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