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环碳酸酯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环碳酸酯的实验研究 | 第12-18页 |
1.2.2 环碳酸酯的计算研究 | 第18-20页 |
1.3 二氧化碳插入M-C键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二氧化碳插入M-C键反应的实验研究 | 第20-23页 |
1.3.2 二氧化碳插入M-C键反应的计算研究 | 第23-24页 |
1.4 课题选择和论文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4页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2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30-50页 |
2.1 量子计算化学简介 | 第30-31页 |
2.2 从头算自洽方法 | 第31-33页 |
2.2.1 薛定谔方程和五个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2.2.2 Hartree-Fock方程 | 第32-33页 |
2.3 组态相互作用 | 第33-36页 |
2.3.1 组态相互作用(CI)计算过程 | 第34-35页 |
2.3.2 基组选择 | 第35-36页 |
2.4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6-40页 |
2.4.1 密度矩阵方法 | 第36-37页 |
2.4.2 Thomas-Fermi及相关模型 | 第37-38页 |
2.4.3 Kohn-Sham方法 | 第38-40页 |
2.5 过渡态理论简介 | 第40页 |
2.6 内禀反应坐标理论(IRC) | 第40-42页 |
2.6.1 IRC近似 | 第41页 |
2.6.2 内坐标的IRC方程 | 第41页 |
2.6.3 IRC计算 | 第41-42页 |
2.7 溶剂效应 | 第42-43页 |
2.8 QM/MM方法 | 第43-46页 |
2.8.1 能量分割法 | 第43-44页 |
2.8.2 能量扣除法 | 第44-45页 |
2.8.3 自洽方法 | 第45页 |
2.8.4 区域的划分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3 对Cu(Ⅰ)催化的不对称炔烃与二氧化碳耦合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3.3.1 比较不对称炔烃与二氧化碳的Domino反应的催化路径 | 第51-52页 |
3.3.2 区域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4 二氧化碳插入(PSiP)Pd烯丙基σ键的理论研究 | 第62-74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4.3.1 催化过程的机理 | 第63-65页 |
4.3.2 配体取代基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5 Mg(Ⅱ)卟啉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耦联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74-88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5.3.1 催化过程的机理 | 第76-80页 |
5.3.2 底物取代基的影响 | 第80-82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