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幼苗根系响应NaHCO3胁迫代谢调控相关基因分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第11-14页
        1.1.1 Na~+、K~+离子转运第11页
        1.1.2 渗透物质调节作用第11-12页
        1.1.3 生物膜合成相关的磷脂酶D第12-13页
        1.1.4 氧化还原平衡第13页
        1.1.5 植物激素第13-14页
        1.1.6 bZIP转录因子第14页
    1.2 植物对逆境胁迫下的代谢响应第14-16页
        1.2.1 代谢组学第14-15页
        1.2.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第15页
        1.2.3 基于气象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第15页
        1.2.4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第15-16页
        1.2.5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下的代谢变化第16页
    1.3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下的转录组学第16-19页
第二章 玉米幼苗根系NaHCO_3胁迫代谢组学分析第19-28页
    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2.1 试验材料处理第19页
        2.2.2 玉米根系样品前处理及LC/MS检测第19页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9-20页
    2.3 试验结果第20-24页
        2.3.1 主成分分析及显著性分析第20-21页
        2.3.2 玉米响应NaHCO_3胁迫的差异代谢物第21-24页
        2.3.3 玉米幼苗根系响应相关代谢途径基因第24页
    2.4 讨论第24-27页
        2.4.1 NaHCO_3胁迫下与糖代谢有关的代谢物变化第25-26页
        2.4.2 NaHCO_3胁迫下与渗透调节有关的代谢物变化第26页
        2.4.3 NaHCO_3胁迫下与氧化还原相关代谢物变化第26页
        2.4.4 NaHCO_3胁迫下与细胞膜稳定相关的代谢物变化第26-27页
        2.4.5 NaHCO_3胁迫下与植物激素相关的代谢物变化第27页
    2.5 结论第27-28页
第三章 NaHCO_3胁迫玉米幼苗根系转录组学分析第28-46页
    3.1 材料第28页
        3.1.1 种子材料第28页
        3.1.2 试剂及试剂盒第28页
        3.1.3 仪器第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33页
        3.2.1 试验材料处理第28-29页
        3.2.2 玉米根系总RNA的提取第29页
        3.2.3 c DNA合成第29-30页
        3.2.4 末端补平第30页
        3.2.5 产物加A第30页
        3.2.6 加接头第30页
        3.2.7 PCR富集第30页
        3.2.8 定量第30-31页
        3.2.9 簇生成第31页
        3.2.10 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第31页
        3.2.11 GO功能分析第31页
        3.2.12 差异表达转录本KEGG pathway功能分析第31页
        3.2.13 qRT-PCR验证第31-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44页
        3.3.1 测序结果分析第33-34页
        3.3.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34-38页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第38-43页
        3.3.5 qRT-PCR验证第43-44页
    3.4 讨论第44-45页
    3.5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响应NaHCO_3胁迫bZIP基因分离第46-56页
    4.1 试验材料第46页
    4.2 菌株和化学试剂第46页
    4.3 试验方法第46-49页
        4.3.1 转录组数据中Zmb ZIPs表达第46页
        4.3.2 bZIP基因qRT-PCR分析第46-47页
        4.3.3 T载体的连接,测序第47-49页
    4.4 试验结果第49-54页
        4.4.1 bZIP基因聚类分析第49-50页
        4.4.2 bZIP蛋白进化分析第50页
        4.4.3 不同处理下bZIP基因q RT-PCR第50-52页
        4.4.4 b IP基因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中的表达分析第52页
        4.4.5 bZIP基因全长克隆第52-53页
        4.4.6 目的片段连接pROK2载体第53-54页
    4.5 讨论第54页
    4.6 结论第54-56页
第五章 响应NaHCO_3胁迫Zm PLDs基因分离第56-67页
    5.1 试验材料第56页
    5.2 试验方法第56-57页
        5.2.1 ZmPLDs基因家族的鉴定第56页
        5.2.2 ZmPLDs蛋白进化分析第56页
        5.2.3 ZmPLDs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第56页
        5.2.4 ZmPLDs蛋白结构域分析第56页
        5.2.5 ZmPLDs转录样本分析第56-57页
        5.2.6 ZmPLDas qRT-PCR分析第5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7-64页
        5.3.1 ZmPLDs基因鉴定和命名第57-60页
        5.3.2 ZmPLDs蛋白结构域分析第60页
        5.3.3 ZmPLDs蛋白进化分析第60-61页
        5.3.4 ZmPLDs基因结构分析第61-62页
        5.3.5 ZmPLDs染色体定位分析第62-63页
        5.3.6 ZmPLDs转录样本分析第63页
        5.3.7 ZmPLDαs定量表达分析第63-64页
    5.4 讨论第64-66页
    5.5 结论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第67-69页
    6.1 玉米幼苗根系响应NaHCO_3胁迫代谢相关基因及调控途径第67页
    6.2 响应NaHCO_3胁迫b ZIP基因功能初步鉴定第67页
    6.3 响应NaHCO_3胁迫Zm PLDs基因家族功能初步鉴定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致谢第77-79页
个人简历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弯孢叶斑病菌PG基因家族鉴定及Clpg1在致病性中的作用
下一篇: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赤霉素含量对大豆根系建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