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功率因数发展历史 | 第10-12页 |
1.3 发展方向 | 第12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2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第14-20页 |
2.1 功率因数 | 第14-15页 |
2.1.1 相位差 | 第14-15页 |
2.1.2 谐波失真 | 第15页 |
2.2 功率因数校正类型 | 第15-18页 |
2.2.1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 | 第17页 |
2.2.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 第17-18页 |
2.3 功率因数校正控制方法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 第20-31页 |
3.1 反激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第20-23页 |
3.1.1 非隔离型反激式PFC电路 | 第20页 |
3.1.2 隔离型反激式PFC电路 | 第20-23页 |
3.1.3 反激式功率因数校正的问题 | 第23页 |
3.2 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 | 第23-25页 |
3.2.1 升压型PFC电路 | 第23-24页 |
3.2.2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 | 第24-25页 |
3.2.3 升压型PFC的一些局限 | 第25页 |
3.3 降压型功率因数校正 | 第25-30页 |
3.3.1 降压型PFC与理想PFC的差距 | 第25-26页 |
3.3.2 降压型PFC的原理 | 第26-28页 |
3.3.3 降压型PFC的优势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降压型PFC电路分析 | 第31-43页 |
4.1 降压PFC电路的驱动 | 第31-32页 |
4.2 降压PFC输出电压检测 | 第32-34页 |
4.2.1 电平转换 | 第32-33页 |
4.2.2 差分放大器 | 第33-34页 |
4.2.3 高端误差放大器加光耦 | 第34页 |
4.3 开关频率的选择 | 第34-35页 |
4.4 降压型PFC输出电压的选择 | 第35-37页 |
4.4.1 输出电压和导通角 | 第35页 |
4.4.2 输入电压与导通角 | 第35-36页 |
4.4.3 建议输出电压 | 第36-37页 |
4.5 电容的选择 | 第37-39页 |
4.5.1 保持时间与电压纹波 | 第37-39页 |
4.5.2 电压纹波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第39页 |
4.6 电感设计 | 第39-42页 |
4.7 二极管和MOS管的选择 | 第4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8页 |
5.1 测试要求 | 第43-44页 |
5.1.1 基本要求 | 第43页 |
5.1.2 测试仪器及测试思路 | 第43-44页 |
5.2 输入电压对PF和THD的影响 | 第44-49页 |
5.2.1 输入电压有效值 90V | 第44-45页 |
5.2.2 输入电压有效值 100V | 第45-46页 |
5.2.3 输入电压有效值 110V | 第46-47页 |
5.2.4 输入电压有效值 120V | 第47-49页 |
5.3 输出电压对PF和THD影响 | 第49-56页 |
5.3.1 输出电压 70V | 第49-50页 |
5.3.2 输出电压 80V | 第50-51页 |
5.3.3 输出电压 90V | 第51-52页 |
5.3.4 输出电压 100V | 第52-53页 |
5.3.5 输出电压 110V | 第53-56页 |
5.4 损耗分析 | 第56-57页 |
5.4.1 开关管导通损耗 | 第56页 |
5.4.2 开关管开关损耗 | 第56页 |
5.4.3 电感损耗 | 第56-57页 |
5.4.4 二极管损耗 | 第57页 |
5.4.5 输出滤波电容ESR损耗 | 第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实验原理图与PCB布局图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