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蝉棒束孢缺失有性子实体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 引言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4页
    2.1 材料第20-23页
        2.1.1 供试菌株第20-21页
        2.1.2 主要试验试剂第21-22页
        2.1.3 主要试验仪器第22页
        2.1.4 培养基配方第22-23页
        2.1.5 试剂配制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4页
        2.2.1 蝉棒束孢交配型基因片段克隆第23-26页
            2.2.1.1 蝉棒束孢基因组DNA提取第23-24页
            2.2.1.2 DNA纯度和浓度检测第24页
            2.2.1.3 交配型基因扩增反应体系及条件第24-25页
            2.2.1.4 RCR产物切胶回收第25页
            2.2.1.5 克隆转化第25-26页
            2.2.1.6 阳性克隆的菌落PCR验证第26页
            2.2.1.7 序列测定第26页
        2.2.2 蝉棒束孢MAT111、MAT121 的克隆第26-31页
            2.2.2.1 RCEF总RNA的提取第26-27页
            2.2.2.2 MAT111、MAT1213’RACE模版的合成第27页
            2.2.2.3 MAT111、MAT1215’RACE模版的合成第27-29页
            2.2.2.4 MAT111、MAT121cDNA3’/5’端的RACE-PCR扩增第29-30页
            2.2.2.5 RCR产物切胶回收第30-31页
            2.2.2.6 克隆转化第31页
            2.2.2.7 阳性克隆的菌落PCR验证第31页
        2.2.3 MAT111 和MAT121 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1页
        2.2.4 基于交配型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1页
        2.2.5 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及特异性引物设计第31页
        2.2.6 安徽地区蝉棒束孢菌株的交配型鉴定第31-32页
            2.2.6.1 DNA提取第31页
            2.2.6.2 交配型鉴定引物及反应体系第31-32页
        2.2.7 蝉棒束孢菌株间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第32-34页
            2.2.7.1 对峙培养法第32-33页
            2.2.7.2 互补交配型单孢株配对出草实验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1 蝉棒束孢MAT111、MAT121 片段扩增结果第34-35页
    3.2 RCEF 6213、RCEF 6214 总RNA的提取第35页
    3.3 蝉棒束孢MAT111、MAT121 的RACE扩增第35-36页
    3.4 蝉棒束孢MAT111、MAT121cDNA序列的拼接及分析第36-37页
    3.5 蝉棒束孢MAT111、MAT121 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第37-39页
    3.6 基于交配型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9-40页
    3.7 交配型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第40-42页
    3.8 蝉棒束孢菌株交配型鉴定结果第42-43页
    3.9 蝉棒束孢不同交配型菌株间营养亲和性分析第43-46页
        3.9.1 对峙培养结果第43-44页
        3.9.2 互补交配型单孢分离株配对出草实验第44-46页
4 讨论第46-47页
5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反射实现光波单向传输的二维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研究
下一篇:白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2O2S:Tb3+,Eu3+,Mg2+,Ti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