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4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 1.4 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38-43页 |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43-47页 |
| 2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与社会治理转型 | 第47-69页 |
| 2.1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1994-2014) | 第47-49页 |
| 2.2 互联网时代的内涵与虚拟社会 | 第49-51页 |
| 2.3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总体特征 | 第51-58页 |
| 2.4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 第58-62页 |
| 2.5 社会治理转型的方向及协同的新形势 | 第62-6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3 互联网时代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 | 第69-92页 |
| 3.1 基本概念与基本要素 | 第69-71页 |
| 3.2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主体 | 第71-78页 |
| 3.3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组织形式 | 第78-87页 |
| 3.4 互联网时代多元协同主体的动力 | 第87-89页 |
| 3.5 互联网时代协同治理的基本条件 | 第89-91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4 美国“开放政府”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92-115页 |
| 4.1 改革概要 | 第92-97页 |
| 4.2 改革的政策逻辑 | 第97-103页 |
| 4.3 案例分析:“公众专利评审”(Peer-to-Patent)项目 | 第103-106页 |
| 4.4 启示 | 第106-11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5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实践与协同模式 | 第115-138页 |
| 5.1 三个典型案例 | 第115-124页 |
| 5.2 协同机制构建的三种模式 | 第124-135页 |
| 5.3 协同模式的选择 | 第135-13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 6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与原因分析 | 第138-157页 |
| 6.1 主要障碍 | 第138-146页 |
| 6.2 原因分析 | 第146-156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 7 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157-188页 |
| 7.1 机制设计的两点考虑 | 第157-159页 |
| 7.2 协同机制体系框架设计 | 第159-173页 |
| 7.3 加强协同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 第173-186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6页 |
| 8.1 结论 | 第188-193页 |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93-196页 |
| 致谢 | 第196-1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8-213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