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 | 第14-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结构 | 第14-17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4.1 高管薪酬 | 第18页 |
1.4.2 盈余管理 | 第18-20页 |
2 文献述评 | 第20-26页 |
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 第20页 |
2.2 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 第20-22页 |
2.2.1 契约动机 | 第20-21页 |
2.2.2 资本市场动机 | 第21-22页 |
2.2.3 政治成本动机 | 第22页 |
2.3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与选择 | 第22-23页 |
2.4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23-26页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26-37页 |
3.1 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3.1.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28页 |
3.1.4 高管薪酬契约理论 | 第28-2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9-37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7-47页 |
4.1 样本选取 | 第37-38页 |
4.2 变量定义 | 第38-45页 |
4.2.1 解释变量 | 第38-39页 |
4.2.2 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的计量 | 第39-42页 |
4.2.3 调节变量 | 第42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42-45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7-82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47-58页 |
5.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7-50页 |
5.1.2 分组描述性统计 | 第50-58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58-61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61-74页 |
5.3.1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回归分析 | 第61-70页 |
5.3.2 基于所有权性质差异的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回归分析 | 第70-74页 |
5.4 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第74-82页 |
5.4.1 基于“限薪令”的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回归分析 | 第74-78页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78-82页 |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82-8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3-85页 |
6.2.1 优化高管薪酬结构,完善激励机制 | 第83页 |
6.2.2 改善高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83-84页 |
6.2.3 建立并完善高管薪酬监管机制 | 第84页 |
6.2.4 增强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 | 第84-85页 |
6.2.5 健全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 | 第85页 |
6.3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