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交与女性网络社交文化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虚拟社交时代来临 | 第11-16页 |
2.1 何谓虚拟社交 | 第11-14页 |
2.1.1 虚拟社交的内涵 | 第11页 |
2.1.2 虚拟社交的特点 | 第11-14页 |
2.2 虚拟社交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 | 第14-16页 |
2.2.1 虚拟社交传播机制 | 第14-15页 |
2.2.2 虚拟社交的发展态势 | 第15-16页 |
第3章 虚拟社交女性用户概况 | 第16-21页 |
3.1 女性用户群体发展 | 第16-17页 |
3.2 用户结构特征 | 第17-20页 |
3.2.1 受年龄影响的群体构成 | 第17-18页 |
3.2.2 受经济条件影响的群体构成 | 第18页 |
3.2.3 受教育程度影响的群体构成 | 第18-20页 |
3.3 用户需求 | 第20-21页 |
第4章 女性用户在虚拟社交中的自我展现 | 第21-30页 |
4.1 女性用户在虚拟社交中自我呈现的类型 | 第21-23页 |
4.2 女性自我呈现的方式及相关文化现象 | 第23-30页 |
4.2.1 发布照片与自拍文化 | 第23-25页 |
4.2.2 发布原创文字与自我暴露 | 第25-27页 |
4.2.3 转发和共享 | 第27-28页 |
4.2.4 虚拟交往 | 第28-30页 |
第5章 女性在虚拟社交中面临的问题 | 第30-36页 |
5.1 角色扮演中的角色迷失 | 第30-31页 |
5.2 沉迷的螺旋下的群体盲思 | 第31-32页 |
5.3 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 | 第32-33页 |
5.4 虚拟交往下的网络犯罪 | 第33-35页 |
5.5 网络色情 | 第35-36页 |
第6章 冲破迷思走出困境 | 第36-42页 |
6.1 立体化的把关人模式 | 第36-37页 |
6.2 全面提高媒介素养 | 第37-38页 |
6.3 摆脱虚拟社交依赖症 | 第38-42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