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特征 | 第12-14页 |
1.2.2 关于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改革措施 | 第15-1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的概述 | 第19-40页 |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9-22页 |
2.1.1 国外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国内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0-22页 |
2.2 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22-40页 |
2.2.1 国外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22-28页 |
2.2.2 国内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28-38页 |
2.2.3 国内影子银行的特点 | 第38-40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 | 第40-50页 |
3.1 美国 | 第40-46页 |
3.1.1 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重整改革 | 第41-43页 |
3.1.2 针对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改革措施 | 第43页 |
3.1.3 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改革措施 | 第43-44页 |
3.1.4 针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措施 | 第44-45页 |
3.1.5 针对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机构及大型复杂机构的监管改革措施 | 第45页 |
3.1.6 针对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关系的监管改革措施 | 第45-46页 |
3.2 英国 | 第46-48页 |
3.3 欧盟 | 第48-50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国际监管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50-64页 |
4.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 第50-57页 |
4.1.1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政策 | 第51-53页 |
4.1.2 关于银信合作的监管政策 | 第53-54页 |
4.1.3 关于 P2P 网络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的监管政策 | 第54-55页 |
4.1.4 关于影子银行机构的监管政策 | 第55-57页 |
4.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4.2.1 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并存 | 第57页 |
4.2.2 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完备 | 第57-58页 |
4.2.3 行政监管过于严格,金融创新缓慢 | 第58-59页 |
4.3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 第59-64页 |
4.3.1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 第59-60页 |
4.3.2 加强微观审慎监管,消除监管漏洞 | 第60-61页 |
4.3.3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 | 第61-62页 |
4.3.4 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