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铌钛超导合金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情况分析 | 第9-10页 |
1.2.2 国外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情况分析 | 第10页 |
1.3 检测方法概述 | 第10-17页 |
1.3.1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概述 | 第10-14页 |
1.3.2 惰气熔融红外/热导法概述 | 第14-16页 |
1.3.3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概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ICP-AES法测定铝、镍、硅、铁、铬、铜、钽 | 第18-29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8-19页 |
2.2 标准贮存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3.1 称样量 | 第19-20页 |
2.3.2 样品分析 | 第2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0-28页 |
2.4.1 测量参数 | 第20页 |
2.4.2 元素分析线 | 第20-21页 |
2.4.3 仪器短时稳定性 | 第21页 |
2.4.4 溶样酸及其用量的影响 | 第21页 |
2.4.5 基体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6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23-24页 |
2.4.7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 第24-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脉冲加热-热导法测定氢含量的方法研究 | 第29-35页 |
3.1 方法原理 | 第29页 |
3.2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29-30页 |
3.3 试样 | 第30页 |
3.4 称样量的选择 | 第30页 |
3.5 锡助熔剂的质量 | 第30-31页 |
3.6 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31-33页 |
3.6.1 脱气功率对空白值的影响 | 第31-32页 |
3.6.2 钛标准物质适用性验证 | 第32-33页 |
3.7 精密度实验 | 第33-34页 |
3.8 加标回收实验 | 第34页 |
3.9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硫酸铁铵滴定法测定钛含量的方法研究 | 第35-40页 |
4.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4.2 硫酸铁铵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4.3.1 样品溶解实验 | 第36页 |
4.3.2 柠檬酸用量试验 | 第36页 |
4.3.3 硫酸用量试验 | 第36-37页 |
4.3.4 铝片用量实验 | 第37页 |
4.3.5 硫氰酸钾用量实验 | 第37页 |
4.3.6 元素干扰实验 | 第37-38页 |
4.4 精密度与准确度实验 | 第38-39页 |
4.4.1 精密度实验 | 第38页 |
4.4.2 准确度实验 | 第38-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高频红外法测定碳含量的方法研究 | 第40-46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40页 |
5.2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40-4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5.3.1 空白试验 | 第41页 |
5.3.2 标样试验 | 第41页 |
5.3.3 样品测量 | 第41页 |
5.4 条件实验 | 第41-45页 |
5.4.1 分析功率 | 第41-42页 |
5.4.2 分析时间 | 第42页 |
5.4.3 助熔剂 | 第42-44页 |
5.4.4 称样量 | 第44页 |
5.4.5 精密度实验 | 第44-45页 |
5.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脉冲加热-红外法测定氧及热导法测定氮的方法研究 | 第46-51页 |
6.1 基本原理 | 第46页 |
6.2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6.4 条件实验 | 第47-50页 |
6.4.1 助熔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6.4.2 分析功率的影响 | 第48页 |
6.4.3 称样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6.4.4 精密度试验 | 第49页 |
6.4.5 加标回收试验 | 第49-50页 |
6.5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